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他们应用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数学“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知识的获得与知识的应用分成是两个独立的阶段,学习者先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然后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而实际上,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知识的套用,在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决型教育是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是一种问题解决、问题定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它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教学原则。现将“细菌培养”一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发展.而“基于问题的学习”则由学习者从特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设定要学习的目标,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思维策略.实验证明,“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学生的整体成绩、科学素养和能力发展作用很大,现就“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施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Problem—Based Research Leaming,以下简称PBRL)模式,指的是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组织教学,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科学知识。相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而言,PBRL更强调对知识的应用,让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研究并体验知识的获取。PBRL意味着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综合地、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那些并非单纯性的学科问题。  相似文献   

7.
走进"情境-问题"教学(SPBI)--从两则案例谈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情境—问题”教学(SPBI)是正在西南地区广大中小学开展的教学实验的简称,它与一般的“创设情境”教学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情境、问题及问题解决活动3方面的特征上.SPBI把情境作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基础、环境、背景;课堂上的问题不是由教科书或教师给予的,而是学生们在实践或认识活动中受到有关因素刺激的结果;在SPBI中,学生不仅在解题的活动中学习新知以及进行数学应用,体验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过程,而且在这一活动中澄清错误观念、发展数学理解、实现真正的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8.
研究“问题解决”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它具有四个显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9.
学以致用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探究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将学习分为八个层次,其中最后三个层次的核心是问题解决学习,也就是说,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实际教学中,习题课的教学采用探究式较少,而且设计较为困难.现提供本人运用“自主探究式”进行习题课教学案例一则,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经历知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发展数学思考和应用意识。在此背景下,新课程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做了深刻彻底的改革,将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写进了《标准》,将其内容整合渗透到了多个学习领域。新的学习观告诉我们:“问题解决的目的不仅仅针对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知识与技能性知识,问题解决还是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理解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借助“问题卡”可以捕捉学生预习的问题和课后或单元生成的问题,解决课堂的互动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伸,促进学生的问题化学习。课前“提问卡”是抓课堂起点问题,可以概括预估问题;课中“任务卡”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解决互动问题;课后“答疑卡”是知识的巩固深化,可以解释再生问题;单元“问题本”是知识的积累反思。可以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常常通过不充分的所谓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或解决“问题”。学习情境由于经过精心编辑而远离真实复杂的生活,导致学生对实际情况缺乏理解。学习的结果是学生拥有了知识和技能,却改变不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为了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突破有限情境探究学习的局限性,我们开展了贾斯珀教学法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教育界开始把问题解决引入数学教学中,指出“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以及“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成绩如何,将是衡量数学教育成败的有效标准”。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像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也就是说,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景”是辅助的,“问题情景”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刨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为所用,增长才能,提高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爱学、愿学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只有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爱学、愿学,进而使学生学会知识并会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逻辑思维等能力。因此,我从“导入新课”“板书的书写和运用”、“语言的应用(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提出问题”“演示实验的运用”等几方面对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解决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育思想和“将学习与社会生活沟通”的实用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学生由间接知识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客观实在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若能把需要研究和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纳入“问题”之列,把建立概念的各种特征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归入“问题”范畴,把有关例题、习题融入“问题”系列之中,那么对其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就能成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再发现”和“再解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这样“问题解决”活动中相关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不仅能作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从而慢慢学会探索新知识所必须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是“去情境”化的,把知识作简单化处理,以便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抽象、概括的知识。去情境化的教学常常会脱离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的知识教条化、僵化而无法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迁移,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挂起钩来,让学生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辅以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问题,将其设计成有一定情境的生物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常常通过不充分的所谓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或解决“问题”。学习情境由于经过精心编辑而远离真实复杂的生活,导致学生对实际情况缺乏理解。学习的结果是学生拥有了知识和技能,却改变不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为了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突破有限情境探究学习的局限性,我们开展了贾斯珀教学法应用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意识。如何改变长期以来“重单纯的知识灌输而轻传授知识的探究与引导方式,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成了教师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