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口"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以及人体隐喻化的三种类型,即: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结构映射,非人体域反过来到人体域的映射,以及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映射为基础,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口"的隐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星宇 《考试周刊》2012,(34):22-24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对比分析了"近"的空间概念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程度域,情感域,社会关系域,两者再现一种"同意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4.
周立建 《文教资料》2011,(17):34-36
网络和非官方媒体报道中"被××"结构是新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指出汉语被动语态典型的结构和"被××"结构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指出"被××"结构的延伸含义:表示非自愿的强迫,表示怀疑和不满,表示事实没有发生这三个延伸语义。同时,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使用时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已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和语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秘书非权力影响力是"影响力"概念在秘书学领域的衍生和发展。文章介绍了秘书非权力影响力概念及其认知现状,重点分析了秘书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及其结构性关系,认为:品格因素是其构成的基础与核心,知识和能力因素是其构成的主体,情感因素是其构成的主要保证,机会性因素是其重要依托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方位词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它基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感知互动及人认知操作逐步形成。空间概念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支点,结合隐喻理论,对空间方位词Down和"下"的中心意象图式及其空间概念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概念隐喻层次。  相似文献   

7.
康玲丽 《考试周刊》2011,(18):44-45
2008年最炙手可热的网络词语非"雷"莫属,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对网络词语"雷"的来源及其认知理据进行了考察,并从意译方法中分析网络词"雷"的隐喻意义及其英译。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育应充分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什么是"问题解决"教学?即"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问题进行探索,并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从而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问题解决"教学中所指的"问题"是一些"非单纯练习式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该是不熟悉的、全新的。  相似文献   

9.
陈敬学 《文教资料》2010,(18):111-11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副词"很"+"NA"式状态形容词中"N"的非范畴化、"很"的非梯度表达等加以阐述,既能将"很"+"NA"式状态形容词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又能更好的解释"很"+"NA"式状态形容词以及"很"+性质形容词后缀重叠可接受度低的原因,进而为从表达角度对"很"、"非常"等程度副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明代诗学中"诗非史"的出现深受"心学"思想的影响,是肯定诗歌情感性特征、表现人的真性情、真情感的理论成果;而自唐以来,"以禅喻诗"的认知方式在启发文人诗、禅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揭示出了诗歌的意向性特征,继而强调了诗、史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今人以当代视角重构和转化经典传统文论的大环境下,许多"非经典"文论的理论价值也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宋人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释即是其中一例。李说在当代受到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其在文学创作的审美功能和发生机制等方面的认知和发掘,与今人的研说方向相适应,而表述的理论化倾向,也贴近今人的表述习惯。本文希望通过对李说的分析,为讨论非经典性古典文论在当代语境下的"重生"现象,提供一份个案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明 《文教资料》2014,(35):181-182
空间隐喻是从空间域向非空间域映射在语言形式中的表现,从认知语言学空间隐喻视角探讨介词"i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如何鼓励学生言说与引导学生有节制地说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是当前阅读对话教学的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和"阅读对话教学"均有密切的联系。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教学的整合,能够把"阅读对话"理论落实到"阅读对话教学"中,从而有效推进阅读对话教学。认知语境在阅读对话教学中的作用方式是:动态建构、调节认知语境,推进对话;教师部分代理作者(文本),参与认知语境对话。  相似文献   

14.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针对作为意象图式概念的"Timeo Wew Romvn"型前置词在科技英语中的图式映射进行新探。研究表明"Timeo Wew Romvn"都能够把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从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间抽象目标域之上,再次佐证"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思维"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主体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性映射。从人类认知规律出发,通常把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以此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人体部位作为人类最初认知世界的最熟知的领域,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事物,形成人体隐喻化认知方式。但是,各个民族基于地理位置、语言表达、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认知事物方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无意识的认知加工活动。Raidl和Lubart的研究表明,直觉与创造力呈正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思维主要是右脑的功能。影响直觉思维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认知结构、问题情境、类比迁移、"三想"(联想、猜想和想象)能力、动机强度、左右脑协同、所处的环境、教师的直觉力等。  相似文献   

17.
杨妍  彭雪华 《英语辅导》2014,(1):157-159,177
隐喻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现象,它与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人类拥有几乎相同的身体经验,导致人们的世界隐喻观也是相似的,因此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的"心"的隐喻表达就存在相同点。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导引不同的认知思维,所以英汉"心"的隐喻表达又存诸多相异。本文依据隐喻认知理论,结合英汉语料,对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心"的隐喻表达进行认知剖析,以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方式。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对英汉语言中的"黑色"隐喻加以对比分析,探讨以"黑色"为源域投射出的其他认知语义。  相似文献   

20.
洛克将新生婴儿的认知情况界定为一张"没有思想""没有观念"的"白板"。他的"白板说"并非道家所要达到的"至柔""至善"的"赤子"境界,在洛克看来它只不过是人类认知的最初起点。伴随着婴儿的成长,来自外物刺激的感知和反省,促使其观念的形成,并最终使婴儿具备了回忆、想象、推理和思考等认知能力。洛克关于婴儿认知状况的分析,不仅是他驳斥天赋观的重要论据,更是其唯物反映论和教育思想形成的人性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