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睡觉”考     
离合词“睡觉”的语源义本为“睡醒”,但其词义后来却向反向发展,演变成了“进入睡眠状态”(即“睡眠行为”)。这一变化经本文考证始于明代。变化产生的原因则主要是出于误用。表示“睡醒”义的“睡觉”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的读音与随后出现的表示“睡眠行为”义的“睡觉”的读音完全相同.就是二者前后联系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2.
王玉梅 《现代语文》2006,(10):90-91
现代汉语里"睡觉"就是"睡眠"的意思.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睡觉"古今的音义都是不同的.古代"睡觉"为"睡醒"义,"觉"字在上古只有"古岳切"一个读音ju é,到了中古时期,为了区别"觉"的"睡醒"义跟其他义项的差别,人们逐渐从"古岳切"分化出"古孝切",今音为jiào,后来"睡觉"一词又派生出"睡眠"之义,并逐渐取代了"睡醒"义.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所说的“睡觉”是“进入睡眠状态”的意思,而古代说“睡觉”却是睡醒的意思。唐代白居易的感伤诗名篇《长恨歌》中有这样两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其中“睡觉”就是指睡醒。在古代,与所说“睡觉”有关的词,除“睡”、“觉”以外,主要还有:卧、寝、寑、寐、眠等等。  相似文献   

4.
静态状态下的义位进入语用环境后,规约义素和隐含义素都有可能被语境激活,形成义位变体。有些义位变体与本体基本一致,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上下文的相互作用,义素有了细微的流动,某些义素在流动中发生了偏移。大多数情况下只偏向一方,即单向偏移;有时是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发生方向相反的双向偏移特指。  相似文献   

5.
按现代语义学观点,词义应以相当于义项的义位为单位。对义位构成的分析,即义素分析。义素是从分解义位而得出的构成义位的基本语义要素。一个义位至少能分解为两个义素。一个义位无论有多少义素,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概念中的某种概念相应的表现同场词词义共性的共性义素,一是与属概念相应的表现同场词词义属差的区别义素。一个义位只有一个共性义素,同时至少有一个区别义素。①例如:骊是纯黑色的马,骝是黑鬃黑尾的红马。二者的共性义素都只是马,而区别义素的内容和数量则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四、词汇     
(一)词的构成词是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有的词是一个音节,如:“桌、笔、人、好、树”等。有的词是两个以上的音节,如:“火车、马路、三轮车”等。词是由词素构成的,在意义上不能再分的最小的构词单位叫词素。如:“学生”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学”和“生”虽然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单位了。“萄葡”是一个词素构成的,因为“葡”和“萄”拆开后都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7.
“开展”与“展开”这两个词都是动词,词素相同,都是由“开”与“展”两个相同的词素构成的。但由于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同,因此,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语法史上位移动词“去”进入单动式时,带起点宾语的用法逐渐减少,进入连动结构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与“去”的往到义的产生有紧密的相关性。该义的产生受到了位移动词“来”、“往”相关格式的类推作用的影响。“去”在西汉便有了往到义,中古至唐末五代往到义的“去”在多种句法格式中得到了实现,并获得了关键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联绵词的特点联绵词也叫“联绵字”,又叫作“连绵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虽然有两个音节,但词只具有一个词素,所以联绵词属于双音节的单纯词,不能分开来解释,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联绵词是单纯词,不能分开逐字释义。所谓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每个音节都不能单独表示与整体意义相关的意义,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单音节字的结合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绝不能分开来释义。所有联绵词,无一例外。有的联绵词拆开后,虽然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都能单独…  相似文献   

10.
有些古汉语著作提到一种“偏义复词”。各书给这种词下的定义大同小异,较典型的说法是“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第79页) 复词而“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偏义复词。理解和掌握这种复词,对于正确领会词义和讲清句子的意思是十分重要的。偏义复词形式上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或反义的词作为词素组合而成,实际上却只有一个词素起作用,只具备一个意义。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异同”一词,词义偏在“异”而不在“同”。此句意为:“奖励善与处罚恶不应因人而异、有所不同。”“昼夜勤作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抹儿”和另一方言词“一抹儿”进行比较,指出两词虽然形式相似却有不同的得义缘由,并且两词都已有消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按照王希杰“四个世界”的理论,考察语言事实后可知,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外延是由物理性文化义、礼俗性文化义、心理性文化和语源性文化义四个部分构成的。前三者是语用义,后者是字源义。心理性文化义主要来自联想象征义、内心情感义和情感倾向义。这四种文化义多是一种基义,而其中的情感倾向义则是一种陪义。  相似文献   

15.
联绵词也叫联绵字或连语、(?)语,它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组成只包含一个词素的单纯词。联绵词的字只是标音的符号,形与义没有多大的关系,它可用不同的词形表示相同(或略有变化)的音节,书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逶迤”就有八十多种写法,织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可以上下颠倒。这两个字除极少数为“浩荡”外,绝大部分都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或互为双声,或互为叠韵,个别的如“辗转”还互为双声叠韵。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热”有两个义项为定位词素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汉语中这两个义项的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多义词模”,在此基础上在历时平面上考察了由“热”构成的多义词模形成的过程、动因与特点,发现了由词模“X热1”到词模“X热2”的桥梁——词模“X热′”,并提出了“词模义”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义位从静态进入到言语动态中,形成语用义位,其变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变"。"用"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中通过使用得到正常的实现,"变"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之后由语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也就是义位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本文称之为语用义位的非常规变体,其内涵和外延与原义位(义位本体)不同。从义位本体到义位变体的转化有三种情况:义位本体的整体变异、义位本体的某个义素变异和义位本体整体成为变体里的义素。  相似文献   

18.
一群分化词的义位网络由众多环节构成,各环节的义位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这是义位引申活动形成的结果。一个直接环节上两个义位的引申活动,要经过产生词符分化使用的需要,建立概念间的联系,进行语用活动,实现引申四个环节,方可完成。义位引申的直接环节是义位引申活动的基本单位,亦是义位引申活动考察的基本单位。概念间的联系活动乃人类逻辑认识活动之一种,受逻辑认知范畴与认知链的制约,可以根据概念联系过程中认知范畴与认知链的差别,归纳出概念联系的不同认知模式。义位引申模式的表示可采用义位范畴中间加概念联系认知模式的方式,这种模式可体现出两个义位如何经过四个环节而实现引申的过程。 以上述认识为基础,本文对古代汉语单音分化词(传统上的多义词,不包括同源词)的义位引申,以义位引申模式的差异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别,进行义位引申活动具体环节的分析与模式本身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语素“语素”是新语法系统提出的一个概念。此前,一般只讲“词素”。由于语素、词素都是用来构词的,所以极易造成一种误解:语素就是词素,语素是词素的别称。其实,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过去讲“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张寿康《关于汉语构词法》)对词进一步分析,才得到词素,而“词素是构成词的、具有意义(词汇意义或者语法意义)的构词单位”。(同上)很明显,这里只把词看作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词素只是词的附属物。这种看法有两个毛病:其一,承认词是由更小的词素构成,但不承认它是一级语法单位。这在道理上是行不通的。其二,认为词先于词素,有了词才有词素,这一说法的失误就正如说有了房子才有建筑材料一样,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而今,建立语素的概念是基于这样的新认识:一,语法的最小单位不是词,而是构词单位语素;二,语素不是从词里分解出来的,它是先于词而独立存在的语法单位。这样一来,关于语素和词的关系便可作如下描述: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构成较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词。这样,原来词素的两大弊病也自然地消失了。可见,语素与词素是内涵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由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相反的两个词素并列在一起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则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例如: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是偏义复词,只取“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