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文学经典的重译是个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在市场、时代环境以及文学的开放性、可译性变化等内外因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国内的外国文学经典重译近年来持续升温,空前繁荣,但也出现了一些劣译、滥译甚至剽窃等不良现象。当前,需要采取自律和他律等多种手段来规范重译行为,保障经典重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远大前程》的中国文学翻译历史已有55年,并以经典文学、儿童文学和戏剧剧本的形式被译介。本文遵循皮姆的翻译史研究方法,通过探究《远大前程》的重译现象的动因,并将重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主要是历史时代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上升期的发展主要是文化复兴的推动,平稳期的发展主要是经济意识与文学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译发展的进程与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的复兴、经济意识与文化意识的共同作用等多重动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经典代表作,我国1943年出版了第一个译本,建国以后各种重译本层出不穷。“操纵学派”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同时代的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等内、外部因素对译者的操控造成的,名著重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文本承载思想,不同的诠释路径背后是诠释者对经典思想意义体认的不同,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丰富了经典的文化意蕴。只有不断赋予经典新义,经典才有生命力,传统才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经典的确立是多重合力的结果,而围绕本剧写作的大量序跋题词,是审视其经典化历史轨迹最直接亦最重要的文献。文章在整理《长生殿》剧本内外序跋题词的基础上,首先从自序视角结合剧本内容论述了作者对李、杨故事题材的创造性改编及其典范意义;其次从他序角度,依据历史先后梳理了文人曲家对该剧的经典化论述,并切入戏曲史及文学史双重视域予以解读;最后通过序跋题词对《长生殿》艺术价值与经典情节的提炼品评,揭橥其在本剧经典化过程中的价值。该剧的题词作序者时代与性别不同,身份与动机各异,却聚焦于这一剧本从不同视域予以解说,探讨其内容及文化指向,既有助于丰富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的内涵,亦能为戏曲文化学的研究提供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6.
从三部文学经典看20世纪作家对民族传统艺术命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艺术造成的冲击是作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断魂枪》、《能剧世家》、《我的名字叫红》三部经典为例,展示了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对传统艺术受外来文化冲击后命运的思考,总的说来,在深度、广度、力度、历史感、复杂性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其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笔者现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葛特露及波洛涅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展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文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人物刻画真实、立体,性格各异。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剧中其他主要人物进行赏析,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再次深入品读莎士比亚大师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一个将唯美主义进行到底的贵族作家,在有意或者无意中成功地顺应了消费时代的要求营销了其唯美主义剧作《莎乐美》,使之成为经典。《莎乐美》的成功与流行,象征着唯美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消费品。《莎乐美》的艺术形象内涵、艺术表现和其剧作家生活都暗合了消费时代对文化的一种体验式消费过程,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这一过程促进了《莎乐美》经典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948年英国导演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Olivier)的《王子复仇记》、1961年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RobertWise)和杰洛姆·罗宾斯(JeromeRobbins)的《西城故事》(WestSideStory)、1996年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曼(BazLuhrmann)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0年美国导演米歇尔·埃米瑞德(MichaelAlmereyda)的《哈姆雷特》以及2006年美国导演安迪·菲克曼(AndyFickman)的《足球尤物》为例,从技术角度浅述将莎翁的经典名剧由舞台搬上电影银幕的大致历史过程并讨论各个阶段的特点与得失。  相似文献   

10.
《史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代文学经典著作、史学鸿篇巨制,除本身具备与众不同的深邃文学价值之外,还是中国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史记》的文学经典建构始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诸个历史时期,其文学经典建构过程清晰可见,其文学经典地位逐步确立,其文学经典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1.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文学的不朽之作。作为经典,它于这个新的时代又蕴含着新的意义。本文就是对这部巨著进行新的阐释,特别是从存在主义两个重要方面——荒谬和疏离来详细阐述。这有利于我们在当下对于《哈姆雷特》的深刻理解,更是一种引领我们走入经典的途径,让经典切实地感召我们的心灵,警醒我们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3.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 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 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 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 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 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 《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重要 著作,而蒙学则有《三字经》、《千字文》等。  相似文献   

14.
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年代:1937年取材:《格林童话》简介:迪斯尼首部长篇动画选择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经典故事。故事讲述白雪公主因为美丽、善良而被其后母妒忌,发誓要把她置于死地。但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逃过了劫难,后母则自食其果死于山崖下。因为是首部,所以迪斯尼公司投入的精力很多。整部作品的画面非常精美,是迪斯尼公司最富有盛名的代表作之一。狮子王The Lion King年代:1994年取材:创作灵感来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简介:故事讲述了小狮子王辛巴在众多热情忠心的朋友陪伴下,经历了生命中最光荣…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学经典《三字经》包含了天文、历史、文化、伦理、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既是文化课本,更是道德教育读本。学校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将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诚然,在今天看来,《三字经》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其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但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德育思想,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和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从《三字经》经典诵读中获得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有效传承。一、协同开展经典诵读和德育系列活动作为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学校只有开展贴近学生,寓  相似文献   

16.
所谓"经典",是指各民族古老的、具有深刻思想意蕴,并在各民族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指导作用的文化典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堪称"文化经典"的原典首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儒家经典),《老子》、《庄子》(道家经典),《墨子》(墨家经典)等。这些典籍因其思想的原创性、内容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7.
季雪冰 《现代语文》2009,(9):141-143
前人分析《牡丹亭》、《哈姆雷特》,多着眼于纯粹的艺术形象。本文试图在更广阔的文化史视野中对比、分析、解读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哈姆雷特,聚焦并解析他们所表现出的反常举动和经典气质,并尝试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审美差异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不同的经典各有其流传的方式。范老师在《外孙女的经典诵读》中,通过与外孙女相处的点滴经历,讲述了如何在孩童的早期教育中传承经典。而《诗教入心育真人》一文中,范老师以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为例,道出“诗教精品应流芳百世”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英国批评家弗兰克·克莫德有四本书专门论述经典,其中《愉悦与变迁》是其探讨西方文学经典的精髓所在。克莫德提出了评判经典的两个重要标准:经典作品必须包含一种哲学层面上的独特的庄严,并带给读者"愉悦"的感觉;在不同的时代,经典作品必须创造新意实现"变迁"。克莫德的经典观和美国批评家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理论异曲同工,成为西方文学经典观中和谐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与《哈姆雷特》是中外两大经典悲剧之作,其中着重关注的是"人"这个话题,通过个体"人"来控诉矛盾重重的时代的悲凉。本文选取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作为论述对象,从人生体验,时代视角来比较二者之间的共同行为—叛逆,发现其内在联系与差异,进而探索特定时代下对于人性的关注程度,深刻揭示叛逆精神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