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其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德育模式上实现从灌输德育到生成德育、从封闭德育到开放德育、从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无形的,它渗透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成为滋养学校教育生命的血液。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自身的特色,提出了“生态德育”这一理念。所谓生态德育,即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教育”或“自然保护教育”,也区别于传统的“人际德育”,  相似文献   

3.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4.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新时期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指南。然而,怎样才是正确理解“德育为先”,怎样才能把“德育为先”落到实处,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将“知行统一”作为理解“德育为先”的突破口,结合我校的实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杜婷 《陕西教育》2008,(10):79-79
一、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竞争、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校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中人们听到或者看到最多的是.“德育为首”“德育第一”“德育主导”等的口号或标语,这些都足以说明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那么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有哪些呢?实际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的形势和青少年的品德水平确定的。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应试教育之风日隆,学校、家长无不以成绩、分数为风向标,德育成了摆设,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一退再退,大有被排挤出学校之势。究其原因,德育不像分数、升学率那样能排名次,搞奖罚,一句话,德育是费力不见功的慢性活。然而,学校毕竟是育人的地方,德和智如人的双腿,缺一不可,学校岂能培养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瘸子”学生。由此而论,学校不能为一时的“成绩”而丢了德育,就是说学校教育不能太功利化,否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抓德育更要注重方法,如果德育也背概念,记理论,搞考试,那其结果就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7.
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1.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2.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3.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4.底层,即学校中实际实施的“德育”。  相似文献   

8.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9.
顾志裕 《中国德育》2007,2(11):62-6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给学校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是每个学校都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利用网络进行“无痕德育”,也有人称之为“无意识教育”,因为受教育者是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而对教育者来说则需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无痕德育”体现了内隐学习的教育观。内隐学习即一种“自动的”“不易觉察”的并“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是学校教育中两句行话,孰轻孰重,很难回答。犹如“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只能回答:“都好。”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是我们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刘桂莲 《甘肃教育》2007,(1S):11-11
近年来,应试教育之风日隆,学校、家长无不以成绩、分数为风向标,德育成了摆设,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一退再退,大有被排挤出学校之势。究其原因,德育不像分数、升学率那样能排名次,搞奖罚,一句话,德育是费力不见功的慢性话。然而,学校毕竟是育人的地方,德和智如人的双腿,缺一不可,学校岂能培养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瘸子”学生。由此而论,学校不能为一时的“成绩”而丢了德育,就是说学校教育不能太功利化,否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成了一句空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青海教育》2021,(1):25-26
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座落在有“彩虹故乡”美称的全国唯一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第二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秉承“德育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产业养校”办学理念,以德育为先,从爱国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理想教育、敬业教育和感恩教育七个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独具特色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学研究》2010,(12):F0004-F0004
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小学历来有着“明德、美德”的教育传统、2005年,学校开始实施以“学习解放军”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学校开始探讨德育的特色及德育的有效性。一方面把学习解放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以活动性为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坚定信心做好这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德育的自身特点,在层次要求上打破“一刀切”的狭隘思想认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全方位做好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2):F0002-F0002
上海市七宝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之一,是“上海市心理教育示范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首届理事单位。 2002年学校独立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于2005年结  相似文献   

16.
我校是一所“企办民 助”的改革试点学校。为落 实市区德育大会精神,实 施区教委“向课堂要德育 实效,向德育要教学质量” 的工作思路,我们开展了 跨学科主题教学,营造开 放性的学习环境的教育实 践。 一、挖掘学科德育内涵 我们通过学科教材, 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内  相似文献   

17.
生活德育简论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现代德育困境的突破,不是在知性德育框架内通过修修补补所能达到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根据  相似文献   

18.
李培东 《德育信息》2002,(10):52-53
多年来,中原油田探索并形成了以“实施德育创新,提高德育实效”为宗旨,以“遵从学校实际,发展德育特色”为途径的工作模式,促进了学校德育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提高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大德育”?笔者认为:一是德育内容的系统性。盲目的、随机的德育难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只有有了完整的内容,才能通过多种的形式进行教育。二是德育方法的全面性。德育诉诸于人们的“良心”和“道德信念”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是德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德育的方法决不能仅有教育,它还有赖于熏陶、体验、实践等方法,德育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三是德育空间的全面覆盖性。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要求学校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德育都是教育工作的难题,因此,也是一个需要智慧的领域。 一、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嵌入学校的工作之中 德育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教育目的不是通过一项工作来落实的,而是要求一所学校的全体人员齐抓共管,要求一所学校的所有工作同步开展,这样德育的价值和地位才能彰显出来。因此说,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