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2.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3.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 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6.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7.
提起李尚志,中国新闻界的同仁和许多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政坛摄影师”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曾第一个报道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投弃权票,第一个以第二人称写消息,第一个把毛泽东写成“人”而不是“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刊的读者都曾读过李尚志的作品。 应本刊之邀,李尚志同志将陆续撰文,回忆他担任党中央和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期间的采访故事,冠名以《中南海采访漫忆》专栏,在本刊连载。青年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学习这位名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艺术,读者也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  相似文献   

8.
为“新闻来源”保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鸿文 《新闻界》2001,(4):26-28
为“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材料的采访对象保密。在许多情况下,记者的报道要透露新闻来源,交待新闻根据。可是,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某种原因,记者的报道又不能透露新闻来源和交待新闻根据。所谓不透露不交待,一般是指不透露不交待采访对象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职务等。据说当年《华盛顿邮报》两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为弄清一团乱麻似的水门事件,对向他们秘密提供消息的人士,承诺不向外透露,并在他们写的报道中采取了匿名的办法。这种措施对防止采访对象遭打击报复起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以选题策划推动常走真转。新闻选题策划是做好主题报道的基础。选题策划组织到位.记者采访就比较活跃。我台新闻综合频率先后策划推出的“科学发展在宁波”“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感受新变化喜迎十八大——科学发展宁波实践微调查”等30多个大型专题采访活动.都事先明确了新闻采访主题,让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怎么写,反映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3,(11):64-64
大框框与小框框有一个故事:一歌星要在某市举办演唱会,该市某报派出一名记者去采访,不料记者空手而归,领导问其原因,他抱怨道:“那名歌星被人谋杀,演唱会被迫取消。”领导一听勃然大怒:“歌星被人谋杀不是更好的新闻吗?”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却给新闻工作者以启示和教育。在此,笔者想引用“大框框”和“小框框”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小框框”就是记者事先获得的采访线索,“大框框”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挖掘一切新闻事件的观念。显而易见,这名记者采访时只带着小框框,而没有带大框框,因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报道新闻的机会。小框框之外有新…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即暗访偷拍。这种特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将其作为采访批评报道的“杀手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常用“偷拍”的手法获取更加隐蔽的事实。这比记者亮证采访,往往获得料想不到的效果。新闻受众也十分欢迎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认为其真实可信,能揭到某些现象的深处,触到某些人的痛处。这样的新闻看起来过瘾。 隐性采访,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方法。这种采访方式外国有之,中国也有。当前,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  相似文献   

14.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有的记者整天都有写不完的报道题目,出手快、写稿多;有的记者却为找不到报道题目,无稿可写而苦恼。同样采访一个新闻事件,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内容深刻,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反响强烈;有的记者写出的却是平平淡  相似文献   

15.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6.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十多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让你感到左右为难的是:不写吧,觉得对不住人家真诚的邀请,又个自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到编辑那里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也显着记者没水平。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8.
徐泉 《新闻采编》2003,(6):35-36
当 记者十多年 ,常听有年轻同行抱怨 :“唉 ,情况不准 ,又白跑一趟。”意思是说 ,抱着很大的希望采访一条线索 ,结果发现跟自己当初的想象有比较大的出入 ,稿子出不来或者不怎么好写不说 ,还白搭了工夫。这样的情况 ,有不少刚进门的记者都曾有过亲身体验。那么 ,怎样来减少这类尴尬?笔者以为有必要在采访中学会“柔性思维”。采访中的“柔性思维” ,就是根据采访中遇到的新情况 ,随机应变 ,临时调整原有的采访及报道思路的一种灵活务实的考虑问题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 ,碰到线索与事实有出入 ,应该说是常有的现象 ,这也很正常。因为…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