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乾隆二十三年为止,清政府在西域相继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势力,中央政府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直接的统治。以伊犁将军为核心的军府制在新疆建立起来。这种制度的基础是军队等军事力量的强大和集中。惠远城的兴建正是为了驻防八旗官兵的居住,而且由于也是伊犁将军的帅庭,这赋予惠远城很明显的军事功能。惠远城的这种军事功能,既符合军府制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军府制体制的统治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据现有资料,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较之汉字报刊的出现,大约晚了1100多年。1905年贡桑诺尔布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右旗王府创办的《婴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1907年由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在拉萨举办《西藏白话报》,该报以汉、藏两种文字印刷出版,深受广大藏族同胞的欢迎。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了新的发展。《伊犁白话报》不仅用汉字铅印出版,而且以满、蒙、维文油印发行。  相似文献   

3.
松筠在新疆     
松筠,字湘浦,姓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清乾隆朝由翻译生员起家,补理藩院笔帖式、升内阁学士,历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及各地将军、总督等职。嘉庆五年(1800)简放伊犁将军,因陛辞时渎请弛禁,遭嘉庆不满,降为伊犁蔡哈尔营领队大臣,两年后才恢复伊犁将军之任;嘉庆十四年(1806)调任,十八年(1813)再次出任伊犁将军,至二十一年(1816)返京。松筠在新疆任职十三四年,对边陲的开发有所建树,死后又入祀伊犁名宦祠,反映了当时官民对他的眷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杨毓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宣传家,他追随孙中山,黄兴奔走革命,以务实,勤勉,激进而称于世,他力主“中央革命”,多次图谋打入清廷内部,实行反戈一击,积极参与响应华兴会策动的长沙起义和在上海发动的鄂,宁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又组织暗杀团,对清廷要员实施暗杀,他还是名的《新湖南》一书的作,先后担任过《游学译编》,《神州日报》,《民主报》等多种报刊的总主笔或撰稿人,撰写了大量社论和时评,“皆能言人所不敢言”,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他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而且不愧为舆论界的骄子。  相似文献   

5.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光绪十年(1884)新疆改设行省,设置甘肃新疆巡抚,伊犁将军从此仅管辖伊犁、塔城两地驻军,并节制伊塔道事务。历任伊犁将军出生的准确日期向来不详于史书,学术界迄今亦未见相关研究。《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和《光绪朝朱批奏折》为考证嘉庆至宣统朝伊犁将军的出生日期提供了可靠档案。  相似文献   

6.
清代伊犁望河楼诗歌的历史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犁望河楼诗歌,是以清代乾、嘉、道三朝新疆首府惠远城的望河楼为题旨的诗歌,其中以伊犁塔兰奇徭歌《望河楼》之流传并佚名近200年之经历令人瞩目。对望河楼诗歌予以评介和历史文化考察。  相似文献   

7.
自林纾"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林纾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林纾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考论,还原了林纾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清代遣员在新疆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遣员,又称废员,或称戍员,亦成革员,是被清政府以各种罪名革职后发遣边远艰苦地区“效力赎罪”的官员的总称。为了与同期被清政府发遣边远艰苦地区服役的普通军民,即遣犯或常犯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官犯。清代新疆是全国几个“边外极苦之地”中的一个,因此,也是清政府发送安置遣员的主要地区之一。据新疆官员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报告说,仅伊犁、乌鲁木齐两地,除已经返回内地的外,遣员共积达“二百七十余员名”。在嘉庆五年(1800年)伊犁将军举行的一次阅兵式上,仅惠远城一地即有“废员共七十二人”  相似文献   

9.
1898年发生的涡阳起义是清末颇具影响的历史事件。《北华捷报》由于受自身的偏执局限,对该事件的报道不足为据;《申报》对此做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周锡瑞据《北华捷报》对涡阳起义的记述是语焉不详且疑点重重的,其所持的涡阳起义并不显扬的结论不合史实。  相似文献   

10.
郭基南,锡伯族著名诗人和作家。一九二三年生于新疆伊犁河畔乌孙山下(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父母去世,只上过二年小学。一九三九年毕业于伊犁中学。一九四四年参加“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在伊犁专科学校、伊犁报社从事教学和编辑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过察布查尔中学校长、察市查尔县县长等职务。现任《新疆民族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1929年5月6日(阴历三月二十七日立夏节)的商南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的重要的革命起义之一,由于时隔已久,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人们对这次起义的名称说法不一。据我所知,这次起义的异称有以下几种: 一、“商城起义”。见《大别山烽火》第107页及《历史教学》1983年第8期《商城起义的时间》。二、“太平山起义”。见《革命红旗万岁》第24页。  相似文献   

12.
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一个汉族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发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1916年春入滇军,在护国、护法和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 罗炳辉将军1929年7月在革命低潮时入党.11月15日领导了著名的吉安起义,带领一千余人枪加入红军。在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中,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率部战斗在战略全局的关键部位,一次次完成危险艰巨任务,功勋卓著。 罗将军1937年底,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会见并做滇军张冲等将领的工作,为滇军积极抗战和解放战争中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期,安徽革命志士在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安徽公学和岳王会,许多著名革命党人荟萃于此,使芜湖一度成为仅次于上海、广东、湖南的"中江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安徽革命志士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投身于发动新军的工作,安庆马炮营起义打响了全国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开创了利用新军发动武装起义的范例,在客观上成为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的工作重心由会党转向新军的具体标志。为响应武昌起义,安徽革命党人发动淮上军起义,光复皖北各州县,客观上成为南方革命军的前沿阵地,捍卫了南京临时政府的门户。  相似文献   

14.
济州岛于2011年11月12日被评为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而岛上的汉拿山,是韩国最高峰,传说居住着18 000名神仙.不过,我最感兴趣的是济州岛的"将军".电视剧《大长今》中,长今被流放到济州岛立志学医,还有一位真诚的将军暗中保护她,这感人的场面,就是以济州岛的将军石为背景拍摄的.我期待去探访.  相似文献   

15.
松筠“文化治边”思想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筠历仕乾、嘉、道三朝,两度出任伊犁将军,功绩亦以抚新为最。其人性格廉直坦率,学术服膺宋儒,治边以文化教育为根本,脱略文法,大胆创新。作为清朝实学思潮复兴的先驱,松筠在伊犁将军任内充分实践了其“文化治边”思想。以松筠的文化教育为背景,考察其文化治边思想的来源:继而讨论他促进教育、编纂地志、奖掖人才等发展文化的措施,以及“文化治边”思想在治边(尤其是伊犁)方面的业绩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松是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他的成果与其壮年时期长达七年的伊犁遣戍生活关系巨大。新公布了三份与徐松遣戍生活相关的清宫史料,即《呈原任湖南学政徐松获罪缘由清单》《奏为废员效力七年期满请旨释回事》《奏为请效力废员徐松赏给职衔帮办伊犁粮饷事》,为我们提供了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一些重要细节,如徐松被判遣戍伊犁最终的获罪缘由、徐松到达遣戍地的确切年月、徐松遣戍伊犁的年限以及减免缘由、为他请旨释回的当事人和时间,以及松筠为徐松请旨赏给职衔帮办伊犁粮饷事的前后因由。这些材料,不仅对于徐松本人流放伊犁的研究是重要的史实,同时对于我们了解清代新疆的流放制度和伊犁将军幕府的文化建设,都是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18.
哥老会是一种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它源起于啯噜会,具有反清性质,后随左宗棠进入新疆,势力不断壮大。在全国辛亥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新疆也掀起了革命高潮。哥老会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迪化起义、伊犁起义,并在新伊对峙之际于南疆发动戕官运动,配合革命。哥老会在新疆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许多白话报纸,例如《京话日报》、《白话捷报》、《爱国白话报》、《白话国强报》等,上面刊登的无论是新闻、演说还是小说,都是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作的。办报人的宗旨就是使用当时老百姓的语言,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从而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这些文章、小说的语言和  相似文献   

20.
自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到光绪七年(1881)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清政府收复了被沙俄窃据十年的伊犁。伊犁将军金顺,先是配合左宗棠、刘锦棠戡定新疆,后又积极筹办交收伊犁事宜,战绩功不可没。尤其在伊犁戡定后所实行的一系列安抚流亡、固边驻防、开展屯田等政策,使伊犁再次成为繁华的边陲重镇,对于维护清廷在西北边疆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关于伊犁归复后,金顺如何管理、经营伊犁,目前研究涉及较少,所以本文将就其“善后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