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发展至今的近四十年里,我国内地电视综艺经历了晚会、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和文化节目四个阶段。电视综艺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面临着娱乐过度化和同质化等困境。综艺节目既要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也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要以价值观为灯塔,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瑛 《新闻界》2014,(1):28-31
在当前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中,明星成为重要的元素,并以一种跨界和流动的形象重构和再生产来完成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提供给大众更多的娱乐。本文主要研究的正是在当前中国消费文化语境中电视综艺节目里明星形成重构与再生产,从三个面向来论述明星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劳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电视综艺节目低俗化的问题日益严重,电视综艺节目中娱乐至死的恶性循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内容上过于追求感官、刺激的内容为大众所诟病,媒介的管理者也一再颁发政令对其不断的进行调整。本文着重从经济、社会与受众三个主要层面来分析电视综艺节目低俗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得电视综艺节目逐渐呈现出繁盛的现象,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然而当前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存在着同质化以及国外引进的现象,使得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原创性,不利于电视综艺节目的长远发展。本文从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现状着手,探究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情感类电视节目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民众基本人性之中.关注大众生活,关怀大众心灵.满足了社会转型期民众的内在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因此成为了电视界的热门话题。江苏卫视于2004年元月正式确立为“情感特色频道”.在国内率先打出“情感特色”概念.并打通黄金时段推出原创情感类电视栏目群——《情感地带》,运行半年多来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罗皎洋 《东南传播》2014,(8):105-107
2006年横空出世的《变形计》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文化品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当时娱乐盛行的中国电视荧屏注入了一股清泉,获得了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变形计》在节目创意和价值观念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对底层大众与城市民众的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将国外的电视节目形态成功移植到了中国电视荧屏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开始展露头角,成为电视行业的新亮点。以《奇葩说》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显示出大众娱乐、意见表达、大众教育几种传播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和局限。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要在把握好文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平衡的基础上,传递好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产启东 《东南传播》2018,(5):107-109
作为央视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博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很高的口碑与人气。《国家宝藏》将文物与综艺联系起来,融明星与情景剧、舞台剧及现代化的舞美设计于一体,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完美的凸显出来,让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电视舞台上大放异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既让观众学习了知识,也使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的认知,不仅服务了大众,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秦晓华 《视听》2016,(7):149-150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化表达是电视综艺节目中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特点。娱乐化表达是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为了追求节目娱乐化的效果而安排的必要话语策略,最终以实现娱乐大众、提高受众文化生活、提高节目收视率的目的。如今在综艺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娱乐化的表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拘泥于博受众一笑而已,而是要有能够将"高峰体验"带给观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刘冰  王新雨 《青年记者》2017,(19):31-33
近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先后播出,不仅拥有不错的收视率、良好的口碑,而且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热情.为了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收受情况,笔者在问卷星网站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期间为6月4日至6日,共收到有效答卷215份.被调查者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山东等30个地区.  相似文献   

11.
消费文化影响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电视把各种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手段都用于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构建,通过各种符号使受众体验各种消费主义的快感。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对公众消费欲望的充分培养使得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消费精神找到了重要支撑。《一年级》是湖南卫视一档原创校园成长真人秀节目,于2014年10月17日开播,讲述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之后的成长故事,从学生、老师、  相似文献   

12.
王澍 《声屏世界》2001,(9):38-39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综艺节目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和策划高手们都在费尽心力,试图构想出有点意思的新东西,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对电视文艺工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环顾一下现代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种种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大众关注力的转移恰恰是电视文艺工作者应会心捕捉的东西,常听到一些人抱怨社会发展得太快、人们的欣赏口味也随之变化莫测,其实,只有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才为电视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创新空间,每一步变化都是一次创新的契机,当我们以这样的观念来环顾四周时,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正面对着令人兴奋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自2013年起,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呈现出了爆发式井喷的景观,这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以展示软性欢愉的综艺节目之林中,最近两年,三类别样的"硬"主题综艺节目异军突起,不少代表性节目颇具现象级节目的资质,这不仅使得中国电视综艺的性格更为完整,也深刻地建构了社会文化生态。由是,呈现强健的军旅类综艺节目、探问神性的科学类综艺节目、记录现实的医患类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电视综艺大时代的注脚。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如何激发民众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是当下的一大重要问题。电视媒体是我国公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大力度发展电视科普类节目无疑会是大势所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加油!向未来》就是一档推广科学知识,提高科技影响力的科普类综艺节目。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加油!向未来》节目的优劣势、机会、挑战进行分析,探究科普类综艺节目文化价值导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佳翼 《东南传播》2018,(4):124-125
近年来,我国综艺节目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电视综艺与互联网综艺齐头并进,共同影响。从早期的类型单一、内容匮乏到中期的多元类型、多样平台、多种模式的百家争鸣,再到近年来的文化清流、小众题材、慢综艺等节目的创新发展,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正逐渐从单纯的大众娱乐模式走向多元深化(差异化、个性化、小众化)的垂直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方言渐进消亡的背景下,方言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电视方言节目的出现是方言活态传承的积极实践.电视方言节目是大众语言生活现实的反映,也在积极建构方言传承的动态文化场.电视方言节目赋予方言社会地位、构建方言的社会示范、激发民众的方言保护意识、构建多语言的媒介空间,是方言的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7.
石丹 《传媒》2018,(9):41-42
近几年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数量全面爆发,传媒领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唱衰电视"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国电视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做了强有力的回应,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同步发力,各大卫视与视频网站制作无论在体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骄人成绩,制作出了一批具有"综艺+"模式的优秀节目,并且在慢综艺、文化类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承担起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视角下,梳理2017年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并分析目前电视综艺节目在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传播与引导过程中的文化转向,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黄艳  张琛 《中国传媒科技》2013,(20):151-152
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指出发展广播影视事业。鉴于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创新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索以"真人秀"节目为代表的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集群转型"路径,以期对我国电视"真人秀"本土化的发展前景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电视综艺节目是专为新媒体接收终端生产的视像文本。新媒体接收终端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结构性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在文本结构上,开放与真实的二维结构更加显著;在传播结构上,片段与碎片的分野更加清晰;在阅读结构上,融入与疏离更加自如。新媒体电视综艺节目是一个开放性与碎片化融合而成的影像文本,重构着碎片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王澍 《声屏世界》2000,(6):33-34
电视综艺节目自八十年代初出现以来,其文化定位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是阳春白雪呢,还是下里巴人?定位的不确定性使得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者无所适从,难以突破整体构架上的局限和美学追求上的偏狭,也难以满足观众日新月异的口味。一八十年代初,人们刚历经十年动乱的阵痛,文化生活非常贫瘠,电视这种新的传媒一出现,就吸引了众多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对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着一种神圣、高尚、精英的认知,认为其内容、结构一定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雅文化”。在这一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几乎等同于电视文艺晚会,也就是“用先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