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华勇 《文教资料》2006,(25):62-63
父爱的缺席使简·爱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恋父情结。简有一种依恋感,她内心渴望和追求的是男性强有力的臂膀和依靠。在与罗切斯特相识、相知和相爱的过程中,恋父情结使她跨越了年龄和阅历的巨大差距。他们的爱情几经周折后,简·爱终于找到了最终的归属——心灵的归属。  相似文献   

2.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人不过是父亲形象的一个替代品;怀有恋父情结的作者自然地将简·爱送进了恋父的爱情陷阱.  相似文献   

3.
李永霞 《海外英语》2011,(6):247-248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核心内容是女孩子渴望代替母亲,占有父亲的爱。基于此理论,该文分析了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并且发现女主人公爱玛具有恋父情结。爱玛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她对母亲两个层面的意义的替代:现实意义的和象征意义的替代。作者在故事伊始就确定了第一个层面:深爱着父亲的爱玛早早就成为庄园女主管,完成了对母亲现实意义的替代。故事情节的铺陈逐渐揭示出第二层面的意义:通过嫁给父亲的替代人奈特利先生并且让他入赘到哈特菲尔德庄园,爱玛成就了她对母亲象征意义的替代,从而使她的恋父情结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构成简·爱性格的因素主要是自卑与自尊两个方面,其中自卑又是主导力量,决定着她的行为走向.由于浓厚的宗教情结,简·爱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独立与平等意识,她以顽强的自尊支撑着自己的精神.而对于自尊的追求,也是她自卑情结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吴金涛 《文教资料》2007,(12):77-78
构成简·爱性格的因素主要是自卑与自尊两个方面,其中自卑又是主导力量,决定着她的行为走向。由于浓厚的宗教情结,简·爱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独立与平等意识,她以顽强的自尊支撑着自己的精神。而对于自尊的追求,也是她自卑情结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中华家教》2011,(4):16
Q编辑老师:您好!我女儿从小就和她爸爸特别亲近,却不大愿意和我在一起。当时总觉得孩子小,没当回事。如今女儿已经十多岁了,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对爸爸更加依恋。我该怎么办?A家长:您好!像您女儿这样亲父疏母的心态,心理学上称为"恋父情结"。恋父情结的形成,一是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  相似文献   

8.
恋父情结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小女孩儿自幼年形成的亲近父亲、疏远憎恨母亲甚至与母亲竞争抢夺父亲的一种复杂的情感。《飘》的主人公斯嘉丽在其特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恋父情结使其对父亲亲近依恋,对母亲则是一方面敬畏崇拜,另一方面极力反叛的复杂且矛盾的情感。斯嘉丽幼年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其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的情感和关系,是斯嘉丽的恋父情结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情结对斯嘉丽的性格和爱情婚姻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和谁在一起会幸福?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人选是胡适.胡适比张爱玲大30岁,但在张爱玲的少女时代,宠爱她的父亲突然被继母抢走,落下了一份"恋父情结":第一任老公胡兰成比她大15岁,第二任老公赖雅大她36岁,她和胡适相差30岁完全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10.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坛公认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成功塑造了简·爱这一坚强、刚毅、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不幸的童年和贫穷的生活使简·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相反不轻易屈服的性格使她在顽强的自我奋斗中逐步觉醒,并最终获得幸福.简·爱的斗争精神吹响了时代女性觉醒的号角.  相似文献   

11.
化不开的情结——张洁爱情观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的爱情作品里有一些化不开的情结:不能释怀的恋父情结,她塑造关于理想爱情、美满婚姻的男性伴侣是融情人与父兄角色为一体;内化于心的原罪意识,她以其深刻的思考反观女性与爱情、与婚姻、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又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对男性社会文化给予了颠覆,成为90年代女性写作的路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和情感世界两方面所遭受的悲剧性的挫折使得她的人格产生了裂变,这些在狄金森的作品及书信中得到了体现。文章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剖析了她的恋父情结及其移置失败后的从自虐到白恋,最后选择隐居并钟情于死亡诗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4.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奥斯汀三部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试图找到奥斯汀塑造人物的动机。奥斯汀的心中存在着恋父情结,在这种恋父情结的驱使下,奥斯汀将三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塑造成母亲的替代者。《理智与情感》中的爱丽诺和玛丽安分别是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上母亲的替代者;《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则在感情意义上完成了对母亲的替代;而爱玛则集这三位为一体,是现实意义、象征意义和感情意义上母亲的替代者,从而实现了对母亲全面彻底地替代,完美地满足了奥斯汀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15.
《心经》里,张爱玲就以少女的恋父情结为触发点,演绎了一段父女间的不伦之恋。许小寒,她执着而又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父亲,象情敌一样嫉妒和排斥着自己的母亲,一个中国的厄勒克特拉在张爱玲的笔下跃然而出。  相似文献   

16.
李秀春 《文教资料》2011,(27):11-12
陈染作为一个女作家,创造了女性欲望书写的独特话语文本。她站在女人的角度,将对于男权神话的颠覆和拆解作为一种日常的文本策略,具体表现为“恋父”与“审父”情结;对姐妹情谊的书写。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进行了分析,透过母女、兄妹、情人这三重关系,得出小姑娘的潜意识里有着明显的"恋父仇母"情结。这种"恋父仇母"情结得不到实现时便在现实中寻找替代品,不断地变形、转移以期实现其潜意识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于1847年面世,当即轰动了英国文坛.此后一百多年里,小说在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持久的.在我国,《简·爱》也成为众多文艺评论者笔下的焦点.简·爱的形象也深入无数读者的心中.今天,再读《简·爱》,掩卷之后,不由还要拿起笔,再谈一谈关于它的一个古老而陈旧的话题:《简·爱》魅力之源.简·爱以她鲜明的个性吸引了读者,征服了读者.它的全部魁力都来自主人公简·爱独具一格的性格力量.如果把简·爱与其他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如安娜、娜拉、子君等相比,她给人的最突出的感觉是,多了一点亮色.就是说,简·爱较之其他艺术形象具有更坚决、更明确、更彻底的自我独立意识.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小说没有让读者为主人公流下同情、怜悯的眼泪,而是使读者从主人公的压倒一切的性格力量中不断得到新的启示.我们不能否认,简·爱的为人、简·爱的精神,确实在不知不觉中,为许多人所效法.一部《简·爱》,使夏洛蒂·勃朗特一举成名,并由此而跻身于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的行列.所以,马克思称她及她同时代的作家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夏洛蒂对这一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9.
内尔是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呼唤>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在小说中的分量并不多,但其"女性抗争史"成为一个值得玩味的维面.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剖析内尔的"恋父"情结及其陷入的性别困境,并解析了她对男权社会的置疑、走向自觉的追求女性自由话语的荆棘历程.作者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十九世纪后期澳洲大陆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对抗男权社会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田地 《华章》2011,(20)
原型理论是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建立在人类学,心理学和神话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从解析《简·爱》蕴含的圣经原型方面,揭示了《简·爱》当中体现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圣经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