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三语文课本所选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有的学生解释为“我白天放声歌唱,纵情饮酒;年轻人和我作伴,一起回到故乡。”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这样一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的参考书将“青春”错误地解释为“春色”、“春光明媚”;有的虽然解释正确,将“青春”解释为“春天”,但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将“青春”解释为“春天”。  相似文献   

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其中“青春”一词,历代杜诗注家均解释为“春季”或“春天”。《“青春”为酒名说》一文(载《文史知识》1991年1期,以下简称《酒名说》)却特立新说,认为这里的“青春”不作“春季”或“春天”解,应为一种酒名,是唐代酒名“抛青春”的简称。这里“青  相似文献   

4.
“青春”本指一年四季中的春季,始见于西汉刘向《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思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说文》:“青,东方色也。”古人以四方、四色与四季相配,东方为春位,属青色。大地回春,草木青葱,称春天为青春甚为确当。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相似文献   

5.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千古留传的名句,但对“青春”一词的意义,历代注杜诗的人,均把它释为“春季”或“春天”。但从文化史的角度,以及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心态去考察,这里的“青春”应为一种酒名,  相似文献   

6.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春天)。因春季草木一片青葱,故称“青春”。它始于汉代,为文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骚人墨客一直沿用“青春”的这个意思。如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明代刘基《风入松》词:“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青年时期,年纪轻,如《洛阳女儿行》  相似文献   

7.
“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不是“春天”,而是指一种酒名;“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睡床”,而是指“井口的围栏”;“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不能解为“怎么比得上”,而应解作“哪儿象”。  相似文献   

8.
说“青春”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青春”一词在这里指季节中的春季。典出汉代刘向《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杜甫《秋兴》第八首中的一联。一些较权威的解诗者都认为,这两句诗是全部倒装,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选》解释这两句诗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10.
一、春春的雅称如下: 三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九春春季共90天,10天一春。阮(?)有“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诗句。春青春天万物复苏。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句。青阳春天阳光明媚。陈子昂有“白日美不归,青阳  相似文献   

11.
2017年6月9日至11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青春作伴挑战同行”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广州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2.
说“春风”     
经常见到有人引用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春天来临、一夜之间梨花盛开的景象,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两句诗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西北边塞一夜大雪之后大地银妆素裹的景象,看那远远近近的树林,雪花凝结在上面,就像是千万棵梨树一夜之间都绽放出了白色的梨花。  相似文献   

13.
青春作伴“孩子王”———记南昌二十九中教师黄秋兰○光明十载春秋,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伴随着她由一位烂漫的少女成长为颇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孩子王”。仅1992年以来,她获市级以上奖就达20多项。她所带的班班风优良,学生普遍品学兼优。1995年,她带的班...  相似文献   

14.
我——唐春晓,一听“春晓”,就会想到绿意盎然的春天。所以,绿——可是非我莫属的颜色,因为我充满青春与活力;与人交往,总会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清凉感觉。  相似文献   

15.
诗以言情为特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人借助言辞寄托情思、宣泄情感,其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情辞同一指向、同一性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声之多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悲辞亦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相似文献   

16.
统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将毛泽东同志的《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两句诗,释为:“红军战士渡过了激浪扑打峭壁悬崖的金沙江,内心无限喜悦,产生了一种  相似文献   

17.
东晋名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篇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诗。对“一去三十年”句,教材和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教学中,我们发现此说太“实”,显得生硬、牵强,故作如下辨析:  相似文献   

18.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杜甫《秋兴》第八首中的一联。一些较权威的解诗者都认为,这两句诗是全部倒装,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选》解释这两句诗也持此说。 笔者认为,如此解法,只是通了诗句。如果仅仅从词序角度考虑进行调整,这两句诗可有三种调法。上面提到的为一种。第二种为:“香稻余粒鹦鹉啄,碧梧老枝凤凰栖”。第三种为:“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  相似文献   

19.
“结发”注释质疑安徽歙县中学胡小宁教材《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两句诗下有注:“年少时候结为夫妇,相亲相爱地过活,死后在地下,也相依为伴。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20岁,女子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  相似文献   

20.
疑义共析“渡河”解宋淑琴汉乐府中有一篇题为《悲歌》的作品,很有名。其中有两句诗写道:“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组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把“欲渡河无船”一句注释为“比喻没有回家的办法”,显然是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