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碧螺春>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调查采访了解有关荼的知识,课上实践焙茶,体会茶文化的魅力,感悟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茶文化.  相似文献   

2.
年级:苏教版初二(下)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部文化和音乐作品。 2、了解开发西部是我国的国策;增强对西部开发前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创世纪情愫》报告了我国西部从物质到精神的惊心动魄的贫困和我国政府与人民为了战胜这种贫困所做的种种努力。因为贫困以致女童教育缺失而造成蒙昧 ,蒙昧的结果是多生多育 ,破坏生态环境以维持生存 ,又使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开发西部 ,使西部摆脱贫困已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国策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析句、想象,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了解词体师:说说你对词的了解。(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5.
教材与学生的解读: 《拉萨古城》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选渎课文: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时,通过溃书和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了西部并感受了两部的风土人情.学生已具备了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了解了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因此《拉萨古城》是作为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为主题的补充学习,作为略读课更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6.
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初二年级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竹笛、乐谱、VCD、歌碟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2.通过欣赏《牧民新歌》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牧民在新社会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热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牧民的新生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乐曲主题的表现和创作发展。教材分析:1.乐曲《牧民新歌》一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创世纪情愫》报告了我国西部从物质到精神的惊心动魄的贫困和我国政府与人民为了战胜这种贫困所做的种种努力。因为贫困以致女童教育缺失而造成蒙昧,蒙昧的结果是多生多育,破坏生态环境以维持生存,又使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开发西部,使西部摆脱贫困已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国策。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39):81-82
本文具体论述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一课的课前设计、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的全部过程。描述了课前的困惑和解决,确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2会编写简单的学号;3感受编码的思想,进一步形成编码意识。通过具体情境帮助解决重难点的教学设计。课后实录描述了具体实施的全过程,反思加强了对此课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西部晨曲》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思品与社会》中的最后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祖国西部地区的人文地理资源,以及西部大开发新步伐的成绩,激发学生对祖国西部的向往之情与投身西部建设的壮志豪情。为了轻松愉快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查阅与西部地区相关的资料,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分析 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节综合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从而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分析   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节综合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从而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贫困文化是影响我国西部农村贫困的主要因素。我国西部农村贫困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听天由命,消极的人生观;知识无用,落后的教育观;"等、靠、要"的懒汉观;市场意识淡薄的经济观;陈旧保守的婚育观,在分析发展教育可以改变这种贫困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通过加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路径,旨在走好教育扶贫道路,实现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目标】1.理解词句含义,明晰诗歌叙述的事件和场景。2.通过填补空白和资料助读,掌握诗歌阅读的策略。3.反复诵读,理解诗人面对安史之乱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课前准备】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文意。2.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状。【教学过程】一、诵读《马嵬》,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4.
活动说明本设计为苏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八课《中秋与重阳》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家乡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和有关中秋的传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学会在了解、搜集风俗习惯的活动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3.通过了解关于月亮的小知识,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活动准备1.制作关于月球的课件。2.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中秋的传说和描写月亮的诗文。3.每人准备一个月饼、一面小镜子、一个小手电筒和一张日历。活动过程活动一——猜谜语,看日历,找中秋1.师导入: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碧螺春》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调查采访了解有关茶的知识,课上实践焙茶,体会茶文化的魅力,感悟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茶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春雨的作用,受到春天气息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通过读文认识生字。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春雨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课件播放《春雨沙沙下》。老师经常说处处留心、增长见闻,老师现在就看看谁是有心的孩子,课前老师放的歌中唱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西部农村是我国贫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贫困问题的存在,成为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解决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和互学,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了解写景句的特点,感知“凡景语,皆情语”的作用.3.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2.阅读所发背景资料,了解苏轼在黄州期间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部文化和音乐作品。 2、了解开发西部是我国的国策,初步认识西部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3、欣赏表现西部的歌曲,体验音乐美并能初步分析音乐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要求 :1 .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2 .学会本课生字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自然段。教学重点 :1 .学习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2 .通过理解词句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教具准备 :课文中提及的海洋生物的图片、幻灯片 ;录音机、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一、板题导入1 .板书课题。2 .简介“西沙群岛”。二、范读课文三、练读课文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好读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