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9,(4):21-24
梅州有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作为梅州客家人所创造的"非遗"文化,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各类"非遗"项目中可以反映出梅州的文化特征,分别为:迁徙性、包融性、山居性、敬畏性、朴实性、创新性。梅州之所以形成这些文化特征,是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民系性格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乡".梅州足球文化是从事足球运动的主体所创造的具有梅州区域特征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的复合体.梅州足球文化既具有一般足球文化的内涵,又具有特殊的内涵.梅州足球文化一般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梅州足球文化具有地方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梅州近30年的人口、经济等实际,分析梅州发展现状及问题,并讨论其后发优势,最后提出实现梅州模式的绿色崛起的对策及过程,从而为"和谐梅州"又好又快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梅州形成“足球之乡”的历史人文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梅州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间形成"足球之乡"的历史和人文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梅州"足球之乡"的成因主要是:早期教会的传入、海外华侨的支持、发达的教育资源等.同时与客家人长期迁移形成的客家精神有关.此外"球王"李惠堂和民间体育团体"强民体育会"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梅州"足球之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20,(3):66-71
在对梅州红色资源实地考察和与闽、赣部分市县比对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红色文化促进梅州原中央苏区发展的若干思路:一是设立"梅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梅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开设梅州红色文化专栏,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梅州红色文化宣传推广平台;三是建立"一心四区八基地"空间布局,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四是将梅州红色文化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红色文化产业体系;五是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建设“数字梅州”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地球"的大背景下,"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阐述"数字梅州"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梅州"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数字梅州"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及建设策略,为梅州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梅州"将在"四个梅州"建设的基础上,提升梅州信息化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实施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浙江温岭在地方人大监督、四川雅安在地方人大选举、广东梅州在围绕"四个梅州"创新地方人大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世界客都"和"文化之乡"的梅州,同时也是教育发达地区,有跟中原发达地区相当的教育规模和水平。调查发现,梅州的百年老校数量多达130多所,涵盖大、中、小学。这些百年老校通过培养人才成就了梅州的"院士文化"、"将军文化"、"大学校长、教授文化"等声蜚海内外的客家文化品牌。但是,百年风雨过后,这些百年老校面临历史文化气息不浓、物质文化留存不多、学校文化重建的参考资料不足等问题,必须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必须实施政策保护、功能保护、科学保护、全员全方位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梅州侨乡的形成"是相关方志的重要内容,但相关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梅州侨乡有形成于"19世纪末"、"民国时期"、"民国之后"、"建国之后"等多种观点,但都未作深入探讨,大多缺乏史料支撑。方志要避免做成宣传资料或各单位的总结汇编;方志编纂应满怀对历史的敬畏。  相似文献   

10.
梅州已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保护的"大平台"已经建立。以梅州客家方言为例,分析了客家方言的保护问题,包括保护的原因、保护的意义、保护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1.
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也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近年来,梅州城区(含梅县新城)酸雨较为严重,通过对该区域酸雨污染长期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试图提出有效的酸雨污染防治对策,为梅州城区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梅州城区创建"绿色名城"、实施"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8,(3):12-15
在构建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作为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的梅州,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定位和作用,积极纳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通过梳理和思考,我们认为,今天的梅州在融入"海丝之路"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梅州造"的商品贸易来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和宣传梅州的历史人文资源,将华侨文化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将侨乡梅州的"海丝"资源转变为对外交往与联络的"利刃"。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融合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优势地域文化."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原生态的客家文化资源,需切实保护好这一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梅州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将客家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和"客家"特色,不仅能弘扬客家文化,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长廊",而且能使游客感受客家文化脉络,构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梅州客家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和品位,促进梅州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5-14
梅州地处闽粤赣交界处,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市所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大埔县、丰顺县、平远县和蕉岭县,其中丰顺县为客闽双方言区,其他县市区则为纯客方言区。文章分成两大部分:一、梅州地名的命名理据分析;二、梅州地名命名蕴含的文化内涵。根据《梅州地名志》收集的2 682个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名,运用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作了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地名的命名理据作了细致分析和考证。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7,(9):10-15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菜作为广东客家菜的代表,其饮食食材选配、菜肴特色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人地环境孕育背景;面对"冷湿"、"湿热"、"燥热"以及水土不服环境,梅州客家人从人地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本土地道中药药材,运用中医药知识,总结出了大量日常饮食食材选配的品种与方法,以达到清热祛湿、润肺排毒等功效,摆脱"冷湿"、"湿热"、"燥热"的侵袭与困扰;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根植自然地理环境因子,就地取材,彰显"树头草根"乡土气息,传承中原饮食遗风和寓医于食中医文化,突出"药食同源",讲究"四季五补"。  相似文献   

16.
引子 谈论梅州,梅州人总会兴奋地说到"三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 说起文化之乡,梅州人总会骄傲地畅叙客家人以人为本、倚重知识、崇尚教育的世风,敷陈梅州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大.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12-17
真空教是近代赣南客家地区新兴的一个教门,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传到中国的10多个省份并远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粤东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华侨之乡",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宗教文化,有许多粤东籍华侨在真空教盛行的东南亚各国安居,那么,真空教是何时传入粤东的?粤东与东南亚真空教道坛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文章结合在梅州的田野调查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作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梅州席狮舞是梅州城区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又是佛家僧尼为民间举行吊亡仪式中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梅州席狮舞己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受到"非遗"的关照,及殡葬制度的改革,梅州席狮舞剧场化发展形态逐渐开始形成,通过田野调查及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目前仍然比较缺乏。因此,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阈下,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席狮舞剧场化形态特征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分析。总体来看,梅州席狮舞的剧场化流变,在较为完整的保持了原生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剧场环境表演的需要,在动作语言设计、队形调度、形象塑造上都体现出其艺术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以《梅州大侠回忆录》为文本,通过该文本对粤东梅州一个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记述,辅以相关文献材料,力图对20世纪初粤东客家地区的童养媳等社会习俗和女劳男逸的社会性别分工、柴炭竹木的经济生活以及出洋谋生的"过番"习俗等社会生活场景作一全景式的勾勒;同时结合粤东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对这些习俗形成的原因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证宋代梅州知州刘涣的生平和事迹,对这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有许多新发现:第一,刘涣在梅州为官18年,是梅州历史上任职最长的官吏;第二,刘涣的《南海集跋》,是对杨万里《南海集》的最早的文学批评;第三,刘涣三任梅州知州的过程中,以四大创举深刻地改变梅州的教育和文化面貌,以至产生了神秘的《百花洲谶》;第四,《百花洲谶》以及《梅州重修学记》等多篇诗文,使他成为梅州历史上留下文献最多的知州。刘涣对梅州的教育和文化的功绩卓越,远远超越那行进入《名宦传》的人,是梅州历史上伟大的知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