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为中心,强化技巧组合连接主题学习的拓展运用;以激发学生创新组合连接的兴趣为突破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最终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吴刚 《体育教学》2008,(8):110-110
一、指导思想 本课是依据“健康第一”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规律等特点。采用多层次、多目标进行体育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合作的学习热情。选择和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来开展安全、有效及趣味性较强的游戏进行活动,使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达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创”的教学意图,充分享受体育游戏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在遵从这一指导思想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远期目标,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徐今安 《体育教学》2008,(8):100-101
一.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课堂应适合学生”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互动学习为重点,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学习,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的过程中分享快乐,真正体验传统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入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体育曲折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对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贯彻执行“体育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春燕 《体育教学》2008,(10):36-37
一、指导思想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是本单元教学的主题,在课的设计中根据《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以游戏为主线的教学过程里,达到“玩中练、玩中学、玩中乐、玩中悟”,努力使学生们在“参与中体现合作”,在“合作中尝试自主与探究”带来的欢快和愉悦。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微型运动会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谢学兵 《山西体育科技》2002,22(2):66-67,71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不是原来的体育课加上原来的健康教育课而合并成的一门新的综合课程,而是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是实施、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主要环节、重要途径。能否上好一节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关键,如何在体育课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本文主要内容,本人通过第十四周公开课和参加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的尝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金锦 《体育教学》2006,(5):38-3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标准》的基本理念: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三维健康方面有着与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体育教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之中。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氖围中学校体育教学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教学指导思想逐步明确,教学目标具体化明显,教学设计更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存在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在体育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需要。对高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徐武 《体育与科学》2000,21(4):56-57
体育活动之于健康的重要性是世界性的普遍认识,现代体育“以人为本”观念形成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教育改革思路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样验证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产生的社会环境背景。“健康”是一个多意的开放概念体系,有各种不同的界定角度和界定层次。从“运动与健康”的主题来看,经常性地、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的益处,已广为人知。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体育观念是符合社会价值的普遍追求。  相似文献   

13.
韦斌 《体育科技》2005,26(2):86-88
在分析体育教学中核心指导思想与阶段指导思想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学校体育中,分布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四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即“娱乐体育”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体育”为主教学指导思想,“自锻能力”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终身教育”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就以上各种指导思想与核心指导思想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运动负荷安排、教学双方主导主体作用以及安全措施等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新世纪体育教学密切关注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现点,就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磨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学对快乐体育、体育兴趣、“三自主”选课指导思想的理解和实施过程的偏差,致使高校体育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连续下滑的趋势。大学生体质下降与学生运动时间不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够以及在体育课堂中没能获得应有的体育知识、技能和艰苦锻炼的深层体验有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磨砺教育。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重构成为体育教育领域重点研究领域。学校体育统得过死、思想僵化、内容乏味、方法欠缺、竞技化军事化严重等问题逐渐被揭示出来。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从手段论向目的论转化,提出并开始进行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代表的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改革。20世纪末在总结20年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并着手对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进行研究。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作为学校体育传统教学内容主要组成部分的田径走向了改革的前台。田径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当前课程改革中,田径教学必须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来改进教学,促进田径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同样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我国目前普高学生体质的现状以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学生中进行体质健康评价的实践,使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变得更加客观和实际,结果易于检查和对比,具有重要的信息反馈和调节功能,为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所以把“参与、快乐、创新”作为体育教学的三元素,是因为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享受学习体育的快乐。一、参与(一)全体参与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力求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体育的任何活动。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没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各项练习。比如在进行迎面接力赛时,由于各组人数不等,有些教师就让多余的学生站在一边。小而言之,学生少了一次参与的机会;大…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进入世纪之交之时,体育课程发生了几件相互联系的重要变化,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后学校体育也把“健康第一”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二是,体育课程名称在初中和高中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是体育课程自1922年由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之后的又一次更名;三是,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全方位地重视健康问题,在课程目标中新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健康”成了近几年学…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课程,体育加试内容应相应作些改革。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目标,并最终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而目前的体育加试则是跑、跳、投,内容单一,可选择的范围很小,学生也不喜欢这些项目。笔者通过查阅、分析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了“2+X”的体育加试模式,以供同仁们参考。笔者认为:传统的体育加试的一些项目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提出“2+X”的体育加试模式。那么何为“2+X”模式呢?所谓2就是:保留立定跳远,另外加入跳绳项目;X即是学生选择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