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段话是200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的导引材料,它表明了人文素养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语文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那么评价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作文肩上。因此,作文除了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外,还应成为展示学生人文素…  相似文献   

2.
一、作文审题考点定位正确审题是作文的关键。考点要求“符合题意”是“考试说明”对作文审题的要求。考点重点分层突破(一)基本信息审读例1[2004年浙江卷]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人文素养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小作文:谈谈免疫系统的四个话题(阅读材料略)科技说明文12分。大作文:非命题作文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考各科目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作文了。随着今年高考的尘埃落定,全国及享有命题自主权的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纷纷揭开“盖头”。作为一个多年跟踪研究高考作文的人士,今年的作文题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套用央视经济频道的一句形象广告语,就是“更多精彩,更多选择”。一、高扬人文主旋律倡导人文精神。作为承载检阅学生在校12年人文素养的高考作文,理应在倡扬人文精神方面发挥鲜明的导向作用。浙江卷“人文素养提高与发展”,引导考生关注精神家园建设,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上海卷“遭…  相似文献   

9.
先看一下200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要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背景中,思考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话题.境界开阔,气象宏大,一改往年高考作文题中常见的政治教谕、道德内省的程式,让作文成为一次庄严的思想之旅。它给人的感觉确实如命题组在说明命题思路时所说的那样.有着与浙江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相适应的“大气”。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衡量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不单单要看当地的马路是否宽敞整洁,街边的楼房是否鳞次栉比,居民的积蓄是否时有增加,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是否玲琅满目.家庭主妇菜篮子里的菜色是否丰富多样。不单单要看当地的公共设施等物质硬件,还要看当地人的精神风貌.看当地的人际关际。看当地人们对公益事业所持的态度这些软件。这也就是一些盛产石油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习惯上不被世人承认是现代化国家的原因。近年.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某省有关调查机构.就本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情况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进入第三年。面对渐行渐近的高考,人们自然有许多期待,特别是作文命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作为长期奋斗在高考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2006年的作文命题有更多的期待。期待之一:继续体现思辩、文化、创新的理念占语文卷40%分量的作文题,理应在顾及国家、高校选拔人才功能的同时,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助推器,为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期望2006年高考作文题,除继续体现《考纲》的要求外,仍应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较好地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  相似文献   

13.
蔡维真 《现代语文》2007,(1):103-104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开放的,习作过程应是充分自由的个性化的过程。一方面,它是学生生活、情感、语言积累外化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它也是学生自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过程。习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体”,而非“枷锁”,我们要凭借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了解生活、认识社会、掌握知识、升华思想、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内外沟通,前后促进,学科融合的开放的作文课堂,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思维碰撞、兴趣激发、吸纳与表达互为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全国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今年作文试题,可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今年作文命题革故鼎新,打破了连续三年“关系型”话题、“三自”方针、“故事”材料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生机,体现了人文性、整体性、广泛性、时代性、地域性、领悟性以及人性化、一体化、多元化、生活化、个性化、理性化等诸多特性。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文性与人性化的彰显。提高人文素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宗旨。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以“人文”为切入点,贯彻《课标》精神,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使作文试题更具人性化,更贴近考生心灵,使感情和理性得以彰显,人格精神和思维品质得以展现。如北京卷作文话题“北京的符号”不仅彰显北京文化,更能彰显中国文化甚或中华民族文化。生活在国家首都北京的考生,理所当然要表达对北京的感情和认识,体现人文情怀和人性光芒。全国卷Ⅱ以“中国人读书现象调查”为范围,全国卷Ⅲ以“书”为主题,安徽、四川、江苏卷以“读”、“问”、“人与路”为话题,湖南、辽宁、上海卷以“谈意气”、“肩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为...  相似文献   

16.
高考作文从规定文体到“文体自选”的变革给久已沉闷乏味的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一股新鲜之风。加上近几年话题作文的盛行更为学生尽情抒写个性、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文体自选”是高考作文的一大进步。它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它重视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学有所长。但是“文体自选”也给目前中学作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作文文体意识的淡化以及由此产生了一些畸形的怪胎文章,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的转型与动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乾明 《教育研究》2006,27(12):66-71
作文教学转型的动因是文化的变迁。当代作文教学的转型可以从价值取向、内容与命题三个维度来认识。作文素养是作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只有在对话教学中才得以生成。只有当作文与作文讲评的真情实感是“有效”的,才有教学论意义。高考作文题型由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的变革,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话题作文自身的不足决定了它不是作文题型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谈高考作文语言的不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作文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笔者通过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亲历“会诊”作文语言的病症,深感现状令人担忧。“公共话语”泛滥成灾,“语言贫血”症屡见不鲜,“话语复制”习以为常……鉴于高考考场作文语言表达的原生态,下面以2004年浙江省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考场之作为例,谈谈高考作文语言的不足,进而反思平时语言教学的不足,分析原因且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胡江城 《考试周刊》2009,(11):214-215
作文是人的思想、意识、生活的体现,时代的要求。作文不可能脱离时代,它必然反映着某一时期的某些时代特征。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沧桑巨变。从政治经济道德人文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观到微观,无不体现了这种变化。虽然在这期间有几年由于过分强调个性化特点,使作文体现为远离社会远离生活的状况,但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看,高考作文又有了一个新的变化,或者说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的回归,从写作的个体内在关注再次转向对社会的外在关注,也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走近完美     
2001年高考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一个跨越式改变。但作为选拔人才的“致命”一题,是否适合百万考生,能否真正体现考生的真才实学,还大有商榷之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员,不妨也借鉴一下“八股”形式,评评今年高考作文的“一二三”。同往年的作文要求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作文题由过去一大一小两作文,规定只写一个作文。这在作文改革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文章在深度和完整性上会更趋于完美。其二:话题作文,考查了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