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历史上大报恩寺前身的诸寺塔,多为舍利塔。而相关史料的搜求、梳理、研究的结果表明,永乐皇帝敕建之金陵大报恩寺塔亦为舍利塔:地上第一层装有金舍利塔,其中奉安有佛祖舍利子;地下有阿育王塔,其中奉安有佛祖真身舍利。经考古发掘,2010年其中的佛祖顶骨舍利等已盛世重光,从而确证了大报恩寺塔供奉的主佛为释迦牟尼,寺塔实为一座佛祖舍利塔,这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属性。它赋予了该塔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应仍定格为佛祖舍利塔,对这一属性的继承,乃是对其基本特色的传承,是重建大报恩寺塔成为传世精品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明代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形体的古意特色主要体现在"准大内式"和"高壮坚丽,度越前代"等方面,塔和塔基的尺度都可能寓含着一定的历史意义。继承和发扬金陵大报恩寺塔原有的特色,将有助于重建后的琉璃塔成为二十一世纪南京的精品文化工程,从而延续和彰显古都南京的明文化、佛文化和报恩文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提升高度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重建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十二五"时期南京现代城市建设的重大文化项目。由于原塔高度约78米,已不适应南京现代环境变化实际的需要,重建要提升其高度至100米以上。文章在探讨了可供选择的三套重建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在琉璃塔原址地面采用现代技术,建造一坚固的多层"地宫"作为地基,在其上按原尺寸、式样、风格建造琉璃塔,再现其原貌,在"地宫"周围培土成山使名符其实;通过提高宝塔山的海拔高度提升塔位的高度,同时将琉璃塔、原地宫、佛顶骨舍利奉安殿等整合,均保留在原址。  相似文献   

4.
法门寺相传创建于东汉,因唐代供奉佛指舍利而成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明代木构唐塔圯后,又在原址重建砖塔,1981年明塔由顶至底中裂崩塌,仅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时称为奇观。1987年修塔时发现塔基下的唐建地宫,内藏佛指舍利及金银、陶瓷、琉璃、石雕和丝织品等各种器物600余件,都是唐代皇室的供奉品,其质地之精良,器型和装饰图案之精美,作工之精细,均无与伦比,而盛瘗舍利的四套金棺银椁更为豪华,格外引起游览参观者的注意。所谓佛舍利,是佛教传说中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佛语称为涅磐)后,弟子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  相似文献   

5.
明永乐—宣德年间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清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火。有关的重要的史籍《金陵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等,对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记载过于简略,致情况不明。在对有关史料搜求、辨析、梳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清嘉庆大报恩寺僧参照实物,不仅绘刻有迄今为止所知我国现存国人所绘最早、最详细的一幅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直观地记录了它的外部形态;还撰写有迄今所知我国现存最早、至今仍鲜为人知的一部金陵大报恩寺专志,翔实地记录了它的内部结构。今将之整理后,阐述于下,为后世认知它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和当代按原有式样与风格重建、再现其原貌,提供一份反映历史实际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为大内式建筑,其特色体现了佛理、地理标志性,大内式、报恩的主旨。目前已公示的方案与效果图,不太符合该塔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丢失了原有的一些重要特色。传承文明,应尊重历史,还原特色;发展文明,应度越前代,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建初寺是江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其所在地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由于南京明代大报恩寺遗址的发掘与重建以及建设"佛都文化"的需要,建初寺的问题被再次推向公众。该文立足史料学,对建初寺的地点进行了考证,推断其在今南京市中华路与长乐路交界处附近,并分析了宋元以后南京地方志及明清私人撰述中出现谬误的原因,再次强调建康城研究中史料辨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与小乘佛教有着渊源的历史,其体裁、内容多为反映佛本生、经书故事、佛主释迦牟尼、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其画质朴、细腻而带有稚气,壁画多保存在佛寺的墙壁上,充满了朦胧而又神秘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论明代金陵大报恩寺园林植物的特色及其继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和参与领导建成的大报恩寺,为明代金陵之大刹和中古时期世界建筑之奇观.园林植物为大报恩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散在古籍中的有关记载,表明其种类颇多.具有物种以木本植物为主,类型和种植方式的多样性,对地区气候带适应的乡土性,宗教文化载体的佛教性,长寿性,并有郑和下西洋引进的奇花异木等特色.在大报恩寺重建工程中,重视继承、弘扬这些特色,有助于体现,提升景区的历史、文化品位,科学、旅游价值,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佛教是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在中国弘扬佛法,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中,传法的(?)侣是舍家而皈依佛门的,他们修持、讲经都在寺庙里进行.因传授佛法的需要,佛寺这种宗教建筑,具有不同于世俗建筑的特点.首先是供奉佛的地方,在中国的佛寺中,都是宫殿式建筑,以表示佛的至高无上性.一般在南北中轴线上,修建多进的佛  相似文献   

11.
在检阅有关古籍的过程中,发现清僧人悟明《折疑梵刹志》是迄今所知现存最早的金陵大报恩寺专志。作者为金陵大报恩寺僧人,从嘉庆九年到十二年冬,据亲目所见,广搜博考,历时四年撰写而成。原钞本为八卷,今缺第五、第七卷。它较民国时的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早130年,当时寺塔尚未毁,而篇幅为其数倍,许多方面的记载也更为翔实,且为张书采摭书目中所未有。现存诸卷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而且对于现代南京金陵大报恩寺的重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南京的珍稀文献,值得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塔的由来     
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起源于印度,梵语转译为率诸婆(萃渚波),或称作宝塔,也称作浮图、浮屠。它的本义是坟墓,是佛教收藏舍利(佛骨、佛牙和佛发)的地方。中国有塔之始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风格具有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台阁与印度率诸婆相结合的特色,一般塔上有金顶,檐有飞角,上挂风铃,每当风铃和鸣,铿铮之声不绝于耳。造型构思精巧,生动多姿。如公元5世纪时洛阳永宁寺塔、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塔,公元6世纪苏州报恩寺的白寺塔等。到了唐代,建筑风格有创新,造型各异,雄伟壮丽。有六角形、八角形、梭形、十二边形、圆形、十字…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塔是从佛教传入后开始建造的。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他死后,教徒把他的骨灰埋葬在一个半园形的坟冢里,坟下面有台基,上面有顶尖。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的建筑师就在印度墓塔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风格的新建筑——塔,用来供奉“舍利”(就是知名和尚火化后的骨灰)。后来用来  相似文献   

14.
陈涛 《文教资料》2012,(16):34-35
小乘佛教中"佛祖"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中"佛祖"一词则是佛陀和祖师的统称,而现代人常言之佛祖,则更倾向于小乘佛教之"佛祖",即释迦牟尼佛。从佛教经籍中可以追溯和研究"佛祖"一词的源流,同时,古今小说演绎中亦有大量的"佛祖"观念。  相似文献   

15.
瑞光寺位于苏州盘门内。据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记载:“瑞光禅院在吴县西南旧普济院。宜(和)、政(和)间朱勖建浮图十三级,靖康焚毁。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葺,稍复旧观”。当时,寺塔改为七级,名瑞光寺塔。该寺屡遭焚毁,又屡经修葺。现今的瑞光寺殿宇是清代重建的,只有塔是宋代的建筑。塔是由梵文“Stupa”窣堵坡的音译简化而来,“窣堵坡”在印度的原义是“坟墓”。《魏书·释老志》载:“释迦生于周末,其卒也,门人积薪焚之,骨殖分散,大小如砾,弟子收置于瓶,建塔供奉”。这就是最初的塔。塔内供奉的遗骨称舍利,通常把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舍利,佛舍利又有佛骨舍利和佛牙舍利的区别。后世僧人亡故,往往根据生前的地位建造墓塔,以贮藏骨烬。我国的古塔,是在汉代随佛教传入而出现的。它是印度的窣堵坡与我国汉代高层楼阁两种建筑形式相  相似文献   

16.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塔身高约2米,塔刹残高49.5厘米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的骨灰分散保存在各地兴建的“窣堵坡”里,窣堵坡就悬坟。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的建筑家在我国古代原有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新建筑——塔。我国古塔建筑多种多样,大体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类。实心塔是用砖石等材料砌出的实心体,不能攀登。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凭眺。我国古塔大部分属于后面这一类,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砖石混合式四种。从塔的建筑材料分为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铁塔等。塔的层数从一层到十五层,多是单数。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塔全国现存大约三千座以上,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有百余座。本期封底照片是原存山西省朔县崇福寺陀弥殿内的  相似文献   

17.
在宋初“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策的基础上,佛教虽强调自身参与教化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构成儒、佛对秩序重建主导权的“争夺”。在儒学大兴的背景下,庆历儒者在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础上,否定佛教参与教化的正当性,这是北宋儒佛“争夺”秩序重建主导权的起点。契嵩应时而起,提出儒佛一贯理论,强调“道”的开放性和“心一迹异”的方法,消解了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并明确倡导佛教方为教化之本。后来的儒者围绕“道”的开放性和“心—迹”关系的争论显示,“秩序重建”既是北宋儒、佛关系的主题之一,也是超越儒、佛关系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8.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与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思想都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二者都强调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与觉醒。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尚的人,强调智慧和美德;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就是成佛,即成为明悟宇宙人生"中道"本体的觉者,强调体验、超越、悟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方法的根基是认识论的;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既是方法性的,也是本体性的。  相似文献   

20.
楚州文通塔     
文通塔坐落在淮安楚州城西北角的古运河东岸,勺湖之滨,是座具有佛教传统的古代建筑。当时修建文通塔主要作供奉佛像用。如今,有了这座塔,不仅勺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