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岗 《小学语文》2009,(4):54-54
问:“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见三年级下册第21课《太阳》)在这个句子中,“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之间用了逗号,后面“生存、繁殖”之间用了顿号。请问: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记得本课的教学从学字到析文原本一切都是在计划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当学到“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时,平时一向喜欢提问的王强又发出了他的疑问:“轻快灵活”这个词一般的情况下,“轻快,灵活”之间会用顿号断开,或者干脆不用标点。这里为什么要断开?为什么要用逗号?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抓住关键的问题,引入一篇课文的教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我觉得教完课文后,让学生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地提出与本课密切联系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想像,通过玩味得出正确结论的做法,就是“采动荷花牵动藕”。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及体会。一、通过比较加深认识我在教学完《望着远方》和《大海的歌》后,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①“他看到远处有高山,有树木,有人家。”这句话中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②“展现在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从东方升起的朝阳。”同样这句话中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相似文献   

4.
师:这节课我们不动笔,继续“聊”。 有些同学,一下笔就会让人佩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为什么他说的故事总是能引人入胜?他怎么能“编”得那么曲折?他是用什么办法把我们的眼泪引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8,(10):54-54
问:《少年闰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7课)用“项带银圈”描写闰土的外貌,这里为什么用“带”而不用“戴”?  相似文献   

6.
办公室里正上演着这样一幕:一名在课上违纪的学生被班主任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问道:“为什么课堂。仁讲话?”学生道:“黑板上写的内容我没有看清楚。想借同学的笔记抄一下……”  相似文献   

7.
[案例] 新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很多种类的鱼(《鱼》是辽海版三年级《科学》课教材),让学生辨认。学生热情高涨:“鲫鱼、鲤鱼、草鱼、白鲢鱼、金鱼。”师:“你们还知道些什么鱼?”生抢着回答:“带鱼、黄花鱼、金枪鱼、武昌鱼、海豚、鲸鱼……”师:“人们为什么把这么多从表面看来有差异的动物都叫鱼,而不叫它们鸽子、小兔呢?”生:“它们是一类,我想它们一定有很多相同之处。”师:“它们究竟有哪些相同之处呢?”生:“我们没探讨过。”师:“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吗?”“想!”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师:“…  相似文献   

8.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子刚刚学会说话,问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9.
张凯 《生活教育》2011,(10):63-63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教我们班的崔老师匆匆地走了进来。“张老师,你们班下午有自习课吗?我打算把今天的课再重新上一遍……”“重新上?为什么?是有学生故意捣乱干扰您讲课?还是……”我急切地追问着。  相似文献   

10.
大嘴巴鹈鹕     
小猫阿黄扛着钓鱼竿,敲朋友家的门:“阿花,阿花!今天天气好,咱们去钓鱼呀!”湖边长着绿绿的草,开着红红的花。他俩坐在石头上,开始钓鱼啦!咦?这是从哪儿飞来的大嘴巴鸟?他的样子真怪呀!阿黄说:“你叫什么名字啊?”大嘴巴鸟说:“我的大名叫鹈鹕,小名叫塘鹅。”阿花扔掉了钓鱼竿,揉着肚子笑起来:“哈哈……你没长胡子,为什么叫‘剃胡’啊?你又不是糖做的,为什么叫‘糖’鹅呀?”鹈鹕生气了,拍拍翅膀飞走了。阿花朝着飞走的鹈鹕,拍着手唱起来:“鹈鹕鹈鹕大嘴巴,你的样子真丑哇!”湖边柳树上的黄鹏说:“阿花,你不该…  相似文献   

11.
一位阿姨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去赏花,她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说说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为什么喜欢呀?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抢答:“我喜欢红色的花,它像太阳。”“我喜欢粉色的花,它像妈妈的脸。”“我喜欢黄色的花,它像我的裙子。”“我喜欢……”突然有一位小朋友问:“阿姨,您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呀?”这位阿姨停顿片刻回答:“我最喜欢小朋友们。因为你们在阿姨心里是最好看最美丽的花!”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存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道出了教师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真谛,可见课前准备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词和短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如是说。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全是这样,有的并列词语间有时并不都是用顿号,学生难以掌握。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并列词语间不用顿号呢?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着春日的阳光,幼儿园里的樱桃树开花了。听,春的到来,吹进了幼儿的心田。他们纷纷凑到树前,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芃芃:“看,花开了!”蛋蛋:“路边的树为什么不开花呢?”琪琪:“老师,它们怎么就长大了?”……幼儿稚嫩的话语中是关于植物的猜测和疑问,他们对植物有了初步的探索欲望,  相似文献   

15.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次历史公开课,在学习八年级《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MTV,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一口气提出几十个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如何?”……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书后经过小组讨论解答,一节课就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上,我捕捉到以下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16.
<正>何故为“九龄”这日,我受某学校邀请,来了现代的课室一趟。这节课,老师要和学生们介绍开元盛世的前期宰相——张九龄。课上,学生们饶有兴趣地问老师:“老师老师,为什么他叫‘九龄’?因为他在家排行老九吗?他是不是还有几位哥哥叫‘张大龄’‘张二龄’……”我静静地躺在语文课本上,观察着课堂外的一举一动,我算是明白了:没想到我留给世间那么多赫赫有名的诗作,奈何一帮中小学生只对我的名字感兴趣?我为什么叫“九龄”?  相似文献   

17.
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最新《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然而在运用过程中,顿号误用的现象还是经常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概数之间的误用。如:“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澳门  相似文献   

18.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读了Q学网上刊登的《职业教育不应为基础教育“补课”》一文,笔者感触颇深。文章中提到:“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某些教育缺憾和失误,致使职业学校要花很大力气来为义务教育‘补课’。这个现象值得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深思。职业教育为什么要为义务教育‘补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到底缺了什么课?”  相似文献   

20.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