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客家文化也有了较大的推广,我国的江西南部地区从古至今该区域一直盛行采茶戏。采茶戏具有极大地民俗风情,能够从侧面上反应、表现客家文化,从舞蹈形态上讲采茶戏能够反应该区域人们的生活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客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江西采茶戏已经成为客家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层面上影响着当地人们,本文主要对江西采茶戏的舞蹈形态和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阐述了粤北采茶戏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粤北采茶戏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包括增加粤北采茶戏进校园的演出活动;开设相关通识课程,推进粤北采茶戏的保护传承教学研究;发挥学生社团的传承作用,奠定传习戏曲文化的青年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方文献有大量关于采茶戏的记载,村落环境对赣南采茶戏有重要影响。赣南茶叶经济的发展,是赣南采茶戏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赣南采茶戏的演出道具简单,演员角色少,流动性强,这些特性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小聚居大散居"村落分布格局;受原有民风乡俗的影响,赣南采茶戏呈现出粗野的色彩;赣南采茶戏的传播和流布,是当地客家族群人口流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主要从音乐形态学的视角,阐述比较了湖北黄梅采茶戏、安徽黄梅戏、江西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茶戏等剧种的腔名及音乐特征,揭示出黄梅采茶戏与其它话剧种之间的密切的渊源关系,得出了黄梅采茶戏是黄梅戏、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茶戏等剧种的重要的或最主要的源头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采茶戏之定义有广狭之别。狭义而言,是指小戏(称为“三脚采茶戏”),并不包括客家大戏(称作“改良戏”或“采茶戏”);广义而言,则包括了三脚采茶戏和改良戏二类。本文采广义定义,大小戏皆探讨以窥其发展与演变。将客家戏之流变、类型等进行爬梳与整理。将所见客家剧本作三类叙述:雏型:说唱的准剧本;成型:传统剧本;定型:现代剧本。最后推测未来“转型”之可能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音乐形态学的视角,阐述比较了湖北黄梅采茶戏、安徽黄梅戏、江西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荣戏等剧种的腔名及音乐特征.揭示出黄梅采茶戏与其它诸剧种之间的密切的渊源关系,得出了黄梅采茶戏是黄梅戏、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茶戏等剧种的重要的或最主要的源头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赣南采茶戏2006年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赣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了解到赣南采茶戏存在着传播者缺失、传播内容落后、传播渠道单一、受众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从加强人才的培养、政府的支持引导、剧目内容的创新和大众媒介的宣传四个方面提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策略,使赣南采茶戏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罗朝霞 《广西教育》2014,(26):123-123
分析桂南采茶戏进课堂的必要性,提出桂南采茶戏进课堂必须做好采茶戏教材的建设,营造浓郁的氛围和重视采茶戏教学师资的建设。注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演和创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解赣南采茶戏丑角,通过对赣南采茶戏中丑角的分析,阐述其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地位及重要作用。赣南采茶戏的题材应用广泛,被一大批音乐工作者所采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更多人对赣南采茶戏有新的认识,从而不断推进对于赣南采茶戏的发掘、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自明末形成以来,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古老的民间戏班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生存状态有很大差别。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民间戏班办班经费都是班主或者其他人自筹,基本的生存方式是通过营业性演出获得报酬,维持基本需要。采茶戏班演出剧目主要以受老年人欢迎的古装采茶戏为主,并有相对固定的戏路机制。采茶戏班在其表演的过程当中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对于戏班和请戏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作者最后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提出,要振兴桂南采茶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强对采茶戏班的管理与引导;要充分抓住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1.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客家地区的代表性民间舞蹈已经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如何以教学研究的形式将赣南采茶戏丑角以遵循教学规律和保护其原生态的艺术个性相提并论是十分重要的。从"二老艺人"出发,阐述了赣南采茶戏丑角的文化特性,主要论述了陈宾茂老艺人在赣南采茶戏丑角教学的内容,旨在探索请"二老艺人"走进高校民间舞课堂带来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茶戏是一种在吸收民间山歌、彩调、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小戏,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防城采茶戏是桂南采茶戏的一个分支,在清末民初年间初步形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娱乐方式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承载着防城民众历史记忆与聪明智慧的防城采茶戏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探讨防城采茶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蓝文  成宁  张宇俊 《林区教学》2011,(12):106-109
江西是采茶戏之乡,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土生土长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也是采茶戏中“茶味”最浓的一种。(1)赣南采茶戏中的文化元素,重点阐述它的起源、沿革产生的影响。(2)赣南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阐述采茶戏曲牌结构及歌舞结构、“衬词”、“行当”等特色。(3)赣南采茶戏教学实践及校本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茶戏源于大陆赣南地区,其初始形态为茶农演唱的茶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民间艺人将茶农的摘茶动作融进舞狮、舞龙、花灯和歌舞等形式,逐渐于明末清初形成独立的戏曲形式———三脚采茶戏。采茶戏主要流行于闽粤赣的客家地区,随着十六世纪以来大陆移民尤其是客家移民迁台,采茶戏于清朝同治年间流传到台湾。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台湾的采茶戏在中华传统艺术极为集中的岛屿区域内吸收了众多源于大陆的戏曲元素的影响,博采众长,多源合流,曲折衍变,逐渐发展为当代演、表、唱俱佳又独具客家风格的民间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赣南地区的文化主色调,广泛存在于当地多种艺术题材中。将红色文化融入赣南采茶戏中,既符合采茶戏的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强化采茶戏的地域特色。在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的结合过程中,一方面需注重对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舞蹈表演等元素的继承创新,另一方面应汲取红色文化的优秀内涵,运用现代艺术手法,秉承寓教于戏的创作理念,弘扬红色精神,从而提升采茶戏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相似文献   

16.
南昌采茶戏的开发问题涉及当地旅游业发展、地方文化多样性、群众文化生活等诸多议题。在简述南昌采茶戏历史渊源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新的学术空间、把握战略定位,产业化运作等措施,谋求南昌采茶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非常重要。而本文主要对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为了可以振兴和传承赣南采茶戏,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了对这方面的文化研究,并提出了振兴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非常重要。而本文主要对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为了可以振兴和传承赣南采茶戏,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了对这方面的文化研究,并提出了振兴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日前,宁都县采茶歌舞剧团演员在该县长胜中心小学传授宁都采茶戏演出技巧,演员们精彩的歌舞让众学生陶醉其间。这是宁都县举行采茶戏进校园、经典戏曲展示等系列活动之一。据了解,宁都采茶戏是全国3535种独特地方剧种之一,是  相似文献   

20.
赣南采茶戏是我国第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瑰宝,要想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针对当前采茶戏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出科学合理的规避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