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成长方式很多,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会使自己成为不同境界的教师。本人以“儿童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以“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作为自己研究的实践起点”,通过寻找适合儿童的阅读教学、寻求适合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寻觅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等途径探究自己的成长方式,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0,(10):21-23
近年来,我校基于"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基于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人"的差异,依靠和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更基于大教育观的要求——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提出"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探究直接抵及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将积极探究"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推进教育校本化。  相似文献   

5.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目前最为纠结的话题,真正的教学勇气是教育者能够在坚持应试教育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探索,甚至牺牲自己一时半会儿的名利,以换取学生的长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有收获分数的喜悦,更有生命成长的体验和愉悦。这才是真正教育品质和教学勇气,这才是教育者最基本的职业底线。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其实质是教师生命的发展。高师教育类课程应关注师范生的生命成长,以"经验人本"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增加教师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生命体验作为课程实施的策略,讲求发展性课程评价,促进师范生生命的完满。  相似文献   

7.
曹阳 《成才之路》2011,(2):10-I0005
在人人都追求成功的当代社会,怎样去理解"成功"?对于孩子的教育,"成功"和"成长"的区别在哪里,哪一个更为重要?不久前,著名媒体人杨澜来到北京史家小学,在以"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为主旨的"史家讲坛"上,作为一名家长代表,她用自己两个孩子的教育经历,讲述了对于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作实施方案(2011—2015)》的总目标是"学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体系完善,学生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改善"。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并在"两纲"精神引领下,以营造学生良好心理成长氛围为切入口,以初中生抗挫力培养为抓手,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实施了初中生抗挫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第一小学从遵循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入手,以守护童心为教育理念,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等角度予以贯彻实施,旨在让儿童说儿童的话,做儿童的事,过快乐的生活。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下,学生"会思慧玩",快乐成长,这所本以乒乓球为特色的传统学校,成功转型为多方面都受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优质学校。童心具有一种天然自由的生命状态,蕴藏着蓬勃的生命能量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视角下学生如何成长?本文秉持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以爱己、修身、奉献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正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机能的成长受生命基因密码的影响,生命的生长就是身体内的基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一种排序。人类基因研究组正在探究生命体内通过基因重组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秘密。精神生命的成长也是如此,也有其成长的密码。教育的价值旨在破译生命成长的密码,通过基因的重组,促进个体潜能充分发展。当下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知识教育,并没有去探究生命成长密码。这些年来,洪泽县实验小学以"教育即成长"作为自己的校本哲学,践  相似文献   

12.
童年是人生最多彩、最宝贵、最自由舒放的时期,更是生命中的"魔法时光"。在这段宝贵的生命旅程中,孩子们带着好奇,带着对美好的憧憬,走进校园,他们所看到、所参与和所感受到的一切,也终将为他们纯美的生命涂上最原始的底色。一、分解核心素养目标,让入校课程有章可循在孩子们入校之初,我们除了向他们传授知识,还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不辜负他们童年的美好呢?构筑适合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入校课程,是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姜红 《广西教育》2014,(33):59-59
笔者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篇名为《认识职业价值与责任,做学生生命成长的"贵人"》。文中提到: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也是教师"生产"出来的"产品"。教师面对的是纯真、稚嫩而又具有个性的儿童,其责任是为了孩子的现在和未来的幸福奠基。儿童的道德品质、能力素养、个性发展,甚至人生命运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自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来,学校教育表现出以知识为本的特征。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人的生命特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性社会活动场所,置身其中的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今天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要办什么样的教育?校长应该带领教师们一起来探索并回答,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宗旨应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江苏省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围绕"成长教育"进行校本建构,按照"创办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学校"这一办学目标,在理念、课程、课堂和活动方面进行校本探索,实施"适合的教育",引领和促进师生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共享教育幸福的场所。理想中的学校,是能与师生在精神、气质上相契合的。高宇军深谙此理。2007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第22中学校长后,在深入了解学校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办学设想——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科学·绿色·人文"的管理理念,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真正的德育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始终是能够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从被发展变为自觉、主动地发展。因此,为形成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和成长的德育,我们确立了“实施成长教育,激发生命活力”的德育工作理念,遵循自主式的“导学一体验一反馈一反思一修正一提升”六段循环往复模式规则,结合不同学生的品行、学业和兴趣特长确定个性化的学生成长规划,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彰显优势特长,做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9.
刘志伟 《教育》2014,(28):67-68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张广君认为教育是“文而化之,助而长之”,教学“不是为了直接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显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可见,教育是阳光下点亮生命的最光辉的事业。教育是启迪学生创新的工作学生是生命成长的主动构建者。学生通过学习,要构建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成长道路,创造性地发展(简称创新发  相似文献   

20.
我校的"两明两强"校训的核心内涵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童年的丰富与精彩。作为校务管理部,主要是建立与完善适合学生主动健康发展,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制度和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