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一、从教学内容着手1.从听故事开始。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开辟出听故事的各种渠道。我借磁带让学生们听,如《大灰狼的故事》《听妈妈的话》《金色的童年》等,内容健康,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再抓住时机,让学生口述一遍,口述正确、流利的学生,给他们录音。学生一听到能录,兴趣益浓,争先恐后上台口述。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故事内容,向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2.
书坊     
《今日教育》2011,(Z2):63
我的抗战——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中国传奇2010之我的抗战》节目组/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真情讲述,由一个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  相似文献   

3.
王雅芳 《学前教育》2007,(12):23-2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孩子的童言妙语逗得哈哈大笑。是呀,孩子的语言是纯真的智慧,如何让孩子成长的这些精彩片断永远保存下来呢?我想.为孩子写口述日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前些天.欣威就带来了一篇由孩子口述家长记录的日记,那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  相似文献   

4.
教师节快到了,为了让幼儿体验老师与他们的深情厚谊,我给幼儿布置了一个题为“我和老师的故事”的家庭作业,让幼儿口述、家长帮助记录下师幼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这个作业,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给我们老师也带来了很多: 1. 促使活动进展得更加顺利。本阶段的主题中有让幼儿讲述老师的故事的活动环节,这个作业给了幼儿经验的准备,通过预知学习,幼儿发言的面变广了,发言的人也变多了,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幼儿都敢于讲述了。 2. 增进了老师对幼儿的了解。口述稿中幼儿流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对哪个老师比较喜欢、喜欢老师的什…  相似文献   

5.
所谓口述史,顾名思义,就是口述的历史。口述史学习,即引导学生通过采访历史见证人,以进行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学习等活动。口述史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历史教学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使他们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并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于学生而言,口述史学习具有历史课堂学习所无法替代的功能。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广大历史教师还缺乏对这一学习方式功能的深入研  相似文献   

6.
我为音乐狂     
对于我来说,音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我6岁开始学钢琴,15岁开始学习双簧管,我对音乐的喜爱像是与生俱来。因为深深地着迷于音乐历史和作曲家们的人生经历,我变得更加热爱音乐。我喜欢阅读那些大作曲家们的故事,读着故事,就好像在阅读他们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7.
<正>升入初中后,我学习的第一篇古文就是《木兰诗》。《木兰诗》出自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对偶和互文等方法讲述了一个传奇女子的故事。它在我年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想要去了解这些历史画卷中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想要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一看过去那个我不曾亲身经历过的世界。学业的压力,古文典籍的晦涩难懂,让少年时期的我没有时间去了解去体会更多有趣的故事,探索的旅程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搁置,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8.
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无论父母、老师对他们多么好.他们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情感这方面他们是消极的.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有口无心.要么胡编滥造.要么写一些低幼化故事.干瘪无味:针对孩子们情感上的审美疲劳.我试图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感动.并且能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动表达出来。于是我设计了一堂“学会感动.学会表达”的语文活动课。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当代美国土著女作家莱斯利·玛蒙·希尔科继承了口述传统,在短篇小说《讲故事的人》中,希尔科将线性的故事时间打乱重排,运用独特的叙述时间策略,调整故事叙述时序、故事时距长短以及故事频率的变化,再现了美国土著文化中"讲故事"的传统可以治愈历史创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宁夏教育》2009,(12):80-80
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第一步就是资料收集,资料收集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探究个人经历故事。必须明白每个人的个体生活是由多种故事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生活故事。另外,每个人的处境、想法不同,因而只有多元和混合的收集,才能产生能够解释复杂事实的多元叙事文本,其中,口述史是一种基本策略。可以是强调研究者意图的问题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我在语言教学中采用综合手段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教《小羊过桥》时的作法: (一)采用表演性口述。我在口述《小羊过桥》的故事时,对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采用不同的声调,如模仿小白羊叫时声音尖细些,模仿小黑羊叫时声音厚实一些。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就象一个演员一样,面部、眼睛、动作、声音均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口述历史作为史学研究分支进入历史研究领域相对较晚,与当代历史变迁的频率加快和当代史学价值观念的平民化、大众化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1]。口述史作为一种古老的记史方法早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时就已产生,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传播和利用。人们正是通过“口述”的方式记忆传承,再现历史真实,服务现实需要。这就意味着,“口述”的出现一开始就具备了记录和教育的功能。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口述”作为文字记录的补充,依旧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记忆的重要职能,在民众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口述史料大量存在并传承传播,必然成为研究历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心理学生开始学写作文时往往把它看得很神秘,认为作文是作家的事,那么长的文章自己怎么写呢?或者感到腹中空空,无从下笔。无奈只好照抄,东拼西凑。针对这种情况,可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并不是难不可“攀”。让学生先吃一个“定心丸”,然后再针对作文题目逐步引导。比如小学三年级第一篇作文题目是看图作文。我先让学生看图口述故事,然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开始,学生还是不会下笔,我一边让他们说故事,一边在黑板上写出来。学生故事讲完了,我的“下水文”也写完了,再让学生读一…  相似文献   

14.
苏海健 《考试周刊》2010,(19):168-169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历史课,喜欢听历史故事,但真要让他们记住历史时间,熟悉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观点.恐怕喜欢的人就少了。历史教材内容庞杂,背的记的特别多,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不掌握一定的识记技巧.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想考出好成绩就是非常困难的.一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听说要考试就害怕。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摆在历史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点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一插到底     
在知识分子中,中小学教师大概算是最小的一个分子了,而根植于农村的教师,那就更小了,小得连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命运,有多少人在真正地关注呢?这是很令人怀疑的。随着知识和人才的被尊重,尽管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有了显的改变,但他们毕竟在农村——那个离落后与贫困最近的地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现在仍然是教师的笔,想用二三年时间,采访浙东钱塘江一带的99位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那些有故事、有个性、经历较为复杂的普通教师,通过当面采访,用主人公口述的语言形式,记录20世纪中期至今的这一历史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人生感慨,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变迁。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中的姓名和一些小地名已经作了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6.
孟阳 《新疆教育》2012,(11):126-126
我是一个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十几年的教书生涯,面对孩子们的作文我也曾“一个头两个大”。因为山里的孩子视野狭窄,阅历浅薄,一提起写作文就目瞪口呆,不知从何下手,他们畏嗅作文!于是我力争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学会抒写自己的心灵。我坚持让他们“我口述我心,  相似文献   

17.
口述历史是采用听觉形式记录历史的方法,它丰富了人们的感知以及学习历史的手段。本文探讨了历史与口述历史的关系及分类,口述历史的特殊性及其表现,进而对提升口述历史水平的方法作出了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一插到底     
在知识分子中,中小学教师大概算是最小的一个分子了,而根植于农村的教师,那就更小了,小得连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命运,有多少人在真正地关注呢?这是很令人怀疑的。随着知识和人才的被尊重,尽管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但他们毕竟在农村—一那个离落后与贫困最近的地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现在仍然是教师的笔者,想用二三年时间,采访浙东钱塘江一带的99位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那些有故事、有个性、经历较为复杂的普通教师,通过当面采访,用主人公口述的语言形式,记录20世纪中期至今的这一历史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人生感慨,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变迁。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文中的姓名和一些小地名已经作了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9.
在图书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不像纸质历史一样有文字作为载体,但却是图书馆史研究中特殊的资料组成部分,因为由口述历史形成的口述档案对于图书馆史研究来说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但口述史作为一种比较新鲜的历史研究方法,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无序的,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充分重视口述历史与档案在历史研究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图书馆史研究中的口述档案运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简单地探索了相关运用方式与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口述档案资源的有效运用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齐红深主持的“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研究”以历史的本真言说表现出殖民教育亲历者历史记忆和感性叙述的力量,在加害国日本产生多层面的影响。原因在于它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口述历史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亲历者的个案叙述、注重亲历者的感性叙述、注重亲历者口述史的意义再生。近年来,口述历史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史学研究从以往的宏大叙事、间接描述和意义阐释向个案叙事、感性回忆和意义生成的转变。口述历史应当注意设置言说的环境,言说的角度只能是作为历史体验者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