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2.
短波     
▲里根政府正考虑对《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华盛顿时报》《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等五家新闻机构提出刑事诉讼,因为他们发表了有关美国搜集情报工作的秘闻,尤其是美国拦截通讯工作,泄露了美国破译通讯密码的能力。这在美国报业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情报局长凯西指出,这些新闻机构违反了1951年的一项立法规定:透露或发表美国或任何外国政府的通讯活动情况,或有关密码、解密码的新闻是非法的。(李代文) ▲美国一年一度的乔治·波尔克新闻奖于4月8日颁奖。波尔克新闻奖是1949年由长岛大学首先发起的,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1985年9月17日有一篇题为《心里要有“李鼎铭”》的文章,内容是说要尊重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李鼎铭这个名字人们是熟悉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提到他,因而标题中借“李鼎铭”来代替“党外人士”,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这种人名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消息、通讯、言论等文体的标题中屡见不鲜。标题中人名借代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古代文艺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名借代。《民主与法制》1985年第一期有个标题:《现代“刘兰芝”坚强起来了》。刘兰芝是古乐府诗《孔雀东  相似文献   

4.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新闻领域,诞生了一批海外通讯作品,如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闻见录》、曹谷冰的《苏俄视察记》、刘思慕的《欧游漫忆》等,而邹韬奋的海外通讯在其中地位突出。从1933年至1935年,邹韬奋迫于国民党的压力流亡海外,期间陆续发回海外通讯,后集成《萍踪寄语》三卷和《萍踪忆语》一卷。对这些通讯,当时的人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当时的《新生》周刊称它是“充满了爱与力的新游记”;[1]周恩来在读了《萍踪忆语》后曾说,关于美国的全貌,从来不曾看过有比这本书所搜集材料之亲切有味和内容丰富的;[2] 廖沫沙在《记忆中的韬奋先生》一文中也说到过《萍  相似文献   

6.
倪士毅先生于1980年发表的《宋代目录学家晁公武和<郡斋读书志>》(《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提要的私家书目。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目录学论文集》收录了这篇文章。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文化史专题史话》和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之最》两书都采用了这种观点。显然,这种观点在近来是有些影响的。其  相似文献   

7.
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被誉为“一朵影坛奇葩”的李丽华,最近从美国回国探亲访友。五月八日中国新闻社发了一篇通讯:《李丽华在北京》。五月十一日北京晚报头版登了一篇通讯:《访著名演员李丽华》。这两篇通讯都是反映从美国远道回来的李丽华,在北京受到邓颖超副委员长亲切接见和她探亲访友的盛况,以及李丽华在访问中目睹祖国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的兴奋心情。文章生动朴实,亲切感人。这里不准备说这两篇通讯的优点,而想说一点问题。李丽华是解放前的老电影演员,正如北京  相似文献   

8.
我在《世界优秀通讯选》里,读过著名美国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写的两篇通讯,一篇是《记鲁迅》,另一篇是《朱德将军忆童年》。两篇通讯给我的印象都很深。我觉得,这里洋溢着作者对中国革命者的爱,确实感人至深;它们是新闻通讯的典范,值得我们后人认真观  相似文献   

9.
翻开《妇女生活》杂志1986年第9期,有一篇令人瞩目的通讯:《一出真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读过之后,疑问甚多。亮明是“真实的”,又未注明是小说,自然是通讯报道了。内容大致是:李青事、江利霞的父辈原是仇家,可是这两位青年却偷偷相爱了。当江家觉察后,父母就不择手段  相似文献   

10.
1980年5月18日,美国东部圣海伦斯火山爆发,《西雅图时报》的记者理查德·赞勒在当天即发了一篇内容精短的消息《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一周以后他又发了一篇内容翔实,文笔生动的通讯《满天狂怒》。这两件新闻作品同时入选《美国报纸优秀作品》(1981),成为美国新闻从业人员和大学新闻系师生学习参考的范文。这个例子除了说明所谓消息不能承担重大题材,消息不能出名篇的说法不正确之外,还说明了消息和通讯是两种互补性极强的文体,在它们各自发挥优势的领域中,谁也无法替代谁。 消息是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叙述的方法,迅速及时而且不间断地向公众传递信息、报道客观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较于其他文体,它的优势和特长是极为明显而突出的。消息必须充分地发挥这种优势和特长,才能真正成为“新闻的主体”,扮好“报纸的主角”。 一、扬简明扼要之长,扩大信息量。  相似文献   

11.
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 ,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图书情报学会主办的《深图通讯》 (登记号 :粤B第 0 10 9号 )于 2 0 0 3年 4月 2 8日正式创刊。《深图通讯》旨在全面报道深圳市图书馆界的大事、要闻 ,充分展现特区图书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面貌 ,为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提供一个业界信息汇集、业务理论探讨、实践经验交流的阵地。《深图通讯》为内部出版发行的资料性出版物 ,8开 4版 ,双月出版。《深图通讯》创刊号开辟有要闻、特色服务、专题探讨、文化教育等栏目。《深图通讯》创刊@余胜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一字之差     
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劳动和革命》,今年一月三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将军和儿子》。这两篇通讯都是人民日报转载别的报纸的。前一篇的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5.
风貌通讯的表现方法具有多样性,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是其中之一。不少风貌通讯在报道某一地方新面貌时,还常要写到当地的自然景色、山川风光,如描述得当,既可丰富通讯的内容,还能增添通讯的色彩。一些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运用这种表现方法。引人入境风貌通讯中的自然景色描写,要有现场实感。能引人入境。通讯《万里长城一新境》,报道的是慕田峪长城的新貌。近年来,游览长城的人越来越多,八达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17.
政治议论色彩,从形式上来看,在通讯中也有种种表现:1.起笔先议,可谓“开宗明义”。如金凤采写的《在中国农村30年——记美国朋友阳早和寒春》(1979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就是这样开笔即议的: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少青年朋友可能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里介绍  相似文献   

18.
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的评议会议于五月三十曰结束,评出了一九八五年获奖的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百三十四篇(幅、条)。获得特等奖的四篇新闻作品是:中央电视台在柬埔寨前线拍摄的专题新闻报道《来自柬埔寨丛林的报告》、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报道《广州的“街边仔”》、人民日报的通讯《有胆  相似文献   

19.
穆青同志讲:“报纸应该有更多的速写、特写,只写生活中一个片断,不要全是有头有尾的通讯。战爭年代,有许多通讯都是短通讯,很生动。在这方面要提倡。时间短,内容新,又生动活泼,现场感非常强。”本文向读者推荐的我省两篇获奖作品:《争奶奶》、《置身窗口不中“风”》,就是属于这类报纸喜用、读者爱看的短通讯。有的老报人赞扬它是新闻诸体裁中的“优良品种”。它们受篇幅(每篇800多字)的限制,没有广阔的画面、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和错综的结构,在文词上也没有刻意雕凿,只是从生活的海洋里撷取一朵浪花,或从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9):61-65
<正>为纪念肯尼迪遇刺50周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大手笔制作了电影《刺杀肯尼迪》,大受好评。在国家地理频道的专题页面中,有大量内容可供用户探究关于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约翰·肯尼迪本身以及刺杀事件的全方位信息。本文将重点介绍专题页面中最为精彩的"互动纪录片"部分——《与死神的约会》(Interactive Documentary—Rendezvous with Death)。在这一部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不管是在内容组织还是在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