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科勒斯涅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从学校生活到家庭生活再到社会交往,都需要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都需要运用语文,也都可以从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从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学连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扩充知识的"内存",使他们享受到创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亲密接触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语文离不开生活,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生活为源泉创作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树立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为例,分析大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教育"很早就被提出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提出了知识和实践的关联。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如果语文知识没有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是僵化的。因此,语文知识要想展现出灵性,教师就需要将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表现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且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习惯,对语文知识产生充足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语文课程中,并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贾伟 《江苏教育》2012,(15):52-53
一、内外结合:课内课外,相得益彰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与其他学科不同。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训练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刘国正说:"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课内,主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  相似文献   

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滕长群 《考试周刊》2013,(70):25-2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渗透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再现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就如同把鸟关在笼子里。"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陶行知还曾强调:"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与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课外这个广阔天地中,时时留意,处处用心,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郭娟 《成才之路》2012,(7):35-3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2.
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目,对于语文来说,最主要的是"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需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存在。可以说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用到语文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在实际的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到语文。以在生活中寻找语文为研究方向,探讨了一些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学的要求也是发生着一定变化的。在实际教学中,本着新课程的变化,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语文的学习就是在于平常的积累,在课外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训练。本文就围绕"语文教师如何个性化地指导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做出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6.
生活化气息即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仅能够从课堂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更能够把课堂中的知识升华到生活中,学以致用。语文是大家生活中与人交流、互相理解的工具,尤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单纯学习语文课本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语文的生活化十分重要,学生和教师都需要通过生活化的语文来改变自己对待语文的态度,给小学生留下语文学习的正确认识,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进行阐述,从而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做到学与做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张莹 《教师》2019,(10):42-43
语言知识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阅读、沟通、表达、交流,或是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所以,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让语文与生活近距离接触,打造以生为本的生活化、开放性语文课堂。在语文学习时,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渗透生活情感、组织生活活动、构建生活课堂,都是让语文与生活近距离接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语文教学,是指突破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课本里的封闭狭隘的做法,把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各种渠道都引进到语文的教学中来,建立一种全方位、多渠道、广视角的语文教学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把课内语文教学(一翼)与课外语文活动(另一翼)紧密结合,形成“双翼齐飞”的格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相似文献   

20.
刘世丽 《学周刊C版》2011,(12):137-137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活。面对隐痛重重的语文教育现状,要想改变现状就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将语文教学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而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