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文"是进行古汉语专书反义词判定时的重要依据。我们在运用"连文"进行反义词判定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反义词与同义词、对义词、反义相成词难以区分的问题。本文以《史记》为例,在理清"连文"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探讨,并认为古汉语专书中反义词的判定,除了"连文"外,还需要其他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位置在动词后面受动词支配或涉及的成分叫宾语,位置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用来修饰限制这个动词或形容词的成分叫状语,位置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用来补足这个动词或形容词的表达作用的叫补语。由于三者的位置,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所以,不仅古汉语宾语和补语不容易被区分清楚,而且宾语和状语也有弄混淆的。本文拟就这两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前置代词宾语和代词状语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陆宗达先生讲授古汉语课,富于启发性。他特别注意讲授学习和研究古汉语的方法。他反对望生义;强调要关注古汉语词汇的地方特点、时代特点和作家个人的语言习惯。他的讲授清楚地显露出师承章黄学派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一些关于古汉语的著作将"连及"视为修辞格,这是一种不妥的做法. "连及"是古汉语中尚未成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合逻辑、文理不通,已被淘汰.笔者认为,将其视为修辞,是缺乏道理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古汉语的特征。成语是古汉语中的典故、寓言、故事、警句等经长期相沿习用而凝固成的固定短语,带有更多的古汉语特征。所以,分析成语中的古汉语因素,既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的特点,又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特征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里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十分丰富,它们共同组成了“看”的同义词家族。这些词在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特点等方面,除少数几个和“看”相同外,其余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让我们走进古汉语里“看”的同义词家族,去认识、辨别、体味古人笔下斑斓多彩的“看”的画图。我们先认识一下“视”、“望”、“见”。“视”表示一般地看,“望”表示向远处看,而“见”表示已经看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曹刿论战》),这里“视”和“望”区分得非常清楚。“但见悲鸟号古木”(李白《蜀道难》),诗人说的是山中“悲鸟号古木”的情景已经…  相似文献   

7.
用圆规和直尺很容易把一个圆周四等分,仅用圆规也能把一个圆周四等分(见一九五六年上海市数学竞赛题第五题),大家可能会问:仅用直尺能把一个圆周四等分吗?回答是肯定的。为了说明问题清楚,先请看几个例子: 例1,设C为线段AB的中点,则仅用直尺可作直线m与AB所在的直线平行。作法:在AB在的直线外任取一点D,连AD、BD、CD;在AD上任取一点E(异于A、D),连BE交CD于K点,连AK交BD于F,连EF,则EF所在直线m∥AB(这里AB表示AB所在的直线)。  相似文献   

8.
韩起银 《文教资料》2006,(10):89-90
成语大多是古汉语演变、转化而成的,它在语音、文字、语法、修辞等方面都和古汉语息息相关或一脉相成的。学习成语与学习古汉语知识,是相得益彰的两方面,学好古汉语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成语,学好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知识。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9.
汉语动词区分为内动外动(通常说“及物不及物”)两类,最早见于《马氏文通》。以后讲古汉语语法的著作大都沿袭了马氏的这一观点,也把动词分为内动外动(及物不及物)两类。古汉语动词区分为内动外动两类是根困难的。马氏把是否常有宾语做为内动外动的主要标志,这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第一,在某些情况下宾语和补语很难区分;第二,古汉语的使动意动用法,可以使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第三,外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古汉语教学改革中,应适当吸收出土文献研究的成果,以促进古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出土文献研究亦应为古汉语教学提供服务和便利。首先,尽可能将出土文献与相关的传世文献加以对照。其次,尽可能将出土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字典、词典等形式呈现出来,以便检索和利用。最后,对大型语文辞书中的不当之处予以补正,使其更好地为古汉语教学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出土文献研究与高校古汉语教学结合时,要注意掌握分寸,以适度为宜。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知“普世民主”必须区分清楚普世的民主理念和普世的民主道路两个核心概念。存在普世的民主理念是需要借鉴西方民主的原因所在;没有普世的民主道路是决不能搞西方民主的道理所在;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名词谓语句、名词作状语具有鲜明的修辞学意义,是两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古汉语比喻句式。重新认识“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是区分借喻和借代辞格的关键。其中,相似相关关系是借喻辞格的基础,借助想象思维。非相似相关关系是借代辞格的基础,借助联想活动。比喻引申义是比喻修辞逐渐固化充当词语义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0.1 对古汉语语言现象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分歧之所在,有助于将古汉语的研究推向深入。对于消除歧义,正确理解古代文献,也会有相当的益处。 0.2 古代汉语文献浩繁,以古汉语总体为对象,这是人们研究古汉语总的目标。但个人着手研究,如果想取得可靠的成果,似乎应先进行断代研究,从一本一本的著作开始。笔者想从《诗经》开始,而本文则只限于从《雅》《颂》中选取材  相似文献   

14.
<正> 1.0导语 1.1现代汉语双音词大致有三个来源:[1]直接从古汉语中吸收;[2]用单音节语素重新排列组合;[3]从外语中吸收。比较起来看,后两个来源眉目较清楚,容易寻绎其递变的轨迹,而第一个来源的情况就比较复杂,需要进行专门的探索。因此,本文所谓的源考,专指现代汉语双音词是如何从古汉语中直接吸收的,并不涉及其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授的方便,并不十分强调“字”和“词”的区别。这是由于古汉语单音词较多,而汉字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这两个原因决定的。但是,不强调“字”“词”的区分,也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就在这个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多“名不符实”的物质或概念,给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知识造成了一定障碍。为此,本文对部分物质的概念予以澄清,望同学们能区分清楚。一、铅笔主要成分不是铅,而是石默粉。铅笔是用石墨粉和一定比率的粘土混合加工而成,混合比率不同的铅笔硬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动宾结构中使动和意动关系有时容易混淆,本文就如何辨识和区分使动和意动提出个人的看法。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意动,认识比较一致;但对于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的具体区分却有很大分歧。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孟尝君客我”,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客”是使动还是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单音词居多,而复合词较少;现代汉语单音词较少,而复合词居多.为更深入地了解古汉语的单音词怎样逐渐演变为复合词,本文将从单音词复合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古汉语单音词必然向复合词过渡的原因及探求古汉语单音词复合化有何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浅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汉语,并力图为古汉语单音词复合化的成因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与名词作主语比较难分辨。"我们可根据名词和它后面的动词能否构成陈述关系,来区分主谓、状谓结构。"另据名词不受副词、助动词修饰的语法特征,可断定若这个名词前紧接副词、助动词的是状语,而不是主语。  相似文献   

20.
初一学生写好记事类作文的突破口就在大纲要隶的“写清楚”三字上。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和“想清楚”。所谓“看清楚”就是要能强烈地感受事物,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能留下一个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具体形象的而不是粗线条的印象。所谓想清楚,就是能看清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内在联系,如果连因果关系也没弄清楚,自然不可能写清楚了。提高学生对事情再现的清晰度,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1.回忆法。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