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开大会、听报告"以及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和运动化的师德建设,脱离教师实际生活和真实教育场景,很难引起教师内心的共鸣。师德建设必须回到教师立场,回归教育本真。作为师德建设重要路径的师德培训,应当遵循教师职业发展与道德发展的规律,聚焦课程建设,整体架构,常态实施。师德培训课程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关系圈",植根于开放的、真实的教育现场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价值澄清为指向,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式培训模式,凸显教师的"主体性",使师德培训从"模化"走向"鲜活",从"培训"走向"研修",从"外加"走向"内生"。坚持从"人"出发,从"人"的现实关系和发展需求出发。师德培训课程实施,将推动师德建设从"理想"回归"现实",进而推动师德从"现实"再向"理想"进发。  相似文献   

2.
王忠 《宁夏教育》2011,(9):29-29
一、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思想发展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德建设。面对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师德实践,来促进教师思想道德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可组织专题报告、师德演讲活动,可以开展"优秀教师""乐于奉献奖"的评选活动和"教坛新秀"等各类专项表彰活动激发教师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的内驱力,以此深入推进师德建设,使教师真正明白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以道德说教和榜样示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师德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尊重教师权益、关心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应是师德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道德准则,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教师正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生力军,在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80后"也正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在师德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群体的弱点和缺陷。文章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的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教师道德的历史积淀与时代需求以及令人堪忧的师德建设状况着手,找出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变革策略,既要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也要着力构建有利于师德持续发展的机制,把时代对师德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长久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6.
师德建设的前提是对教师道德的认识,教师道德概念上的认识模糊影响师德建设的成效,通过对教师和道德在词源上发展变化来对教师道德进行释义,纠正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简称的不正确说法,对教师道德概念进行界定,在对教师道德重新释义的基础上,阐释教师道德的内涵,进而提出师德建设目标要自我发展与道德发展同步、师德建设内容要个体道德与专业道德兼顾、师德建设方法要主体反思与团体互助结合和师德建设途径要规范制约与职场实践并重的主张,视师德建设为教师职业生命历程的理解与诠释,师德建设不是对教师道德的约束而是一种促进,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道德是师德规范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化和积淀。从善、恶对立,人性,师德建构的过程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师德自我建构的困境在于人的经济性与道德性在互动中的制衡,产生原因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摩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有效的师德自我建构:在统一的师德规范下,将师德内化纳入评价指标;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为"道德人"提供生长氛围;强化教师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的职业良心;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经济人性"需要。  相似文献   

8.
师德是中国教育和教师政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教育界对师德内涵尚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师德工作中缺乏明确的工作内容。师德政策中强调制度性和外控性,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文本出发,结合道德学习、道德形成的脑机制和伦理学等相关研究提出并建构师德学习的内涵,认为师德学习是指教师从师德困境出发,逐步学习师德规范,并最终形成教师美德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师德敏感、情感、推理、行动、意志和品性的交互作用,并受到良心和荣誉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是师德呢?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是一个道德家"是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点。生成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从"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由"。为此,需要树立生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意识,营造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职业能力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承载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石。教师作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承担使命,并非简单地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教师必须要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优秀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用严谨治学的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以德育人,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这一崇高历史使命,无愧于“为人师表”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贡献。师德培养应该在教师培训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阶层化现象,业已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型塑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涉及教师专业信念、教师责任、教师公正等方面;有待通过合理规范教师专业伦理、倡导对话式教育、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途径推动教师专业伦理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谈教师素质师德为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加强管理和营造良好师德氛围,是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学校管理应自觉更新观念,树立以教师为本新理念,调整思路,改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师德宣传方式,强化考核管理,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素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职后培训,特别是校本培训逐渐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文章介绍了教师专业化和校本培训的基本涵义,阐述了校本培训在教师专业化问题中的正面作用,并重点分析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瑞典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期,从最初教师教育计划到后来的在职培训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因此教师以及相关教师教育的一些事件与这些任务和期望有着非常迫切和复杂的关系。一般来说,这包括为教师提供合适的职业支持和培训,还涉及到如职业道德、职业结构、教学思想、教学文化、策略中心,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研究在职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等。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支持,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应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重视教师需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应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的伦理内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师德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分析了教师的师德现状,指出我国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讨论了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内涵的四个方面,强调了加强师德建设的三个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促进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伦理修养的民族。历代圣哲先贤、教育家对师德伦理内涵和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师德伦理修养乃是教师根据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动。师德伦理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括教师内在伦理品质方面的修养,又包括教师外在伦理行为的修养,是内在伦理品质修养和外部伦理行为修养的高度统一。师德伦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内涵品质,而且还有源远流长的实践原则和方法论基础。认真总结传统道德伦理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当代教师修炼师德伦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