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将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一、加强了对史学评价能力的考查,提高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对史学评价能力考查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中对史实本质的认识,是史学社会功能发挥强弱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坚持指导和辅助中学历史教学、繁荣史学研究、传播史学信息的办刊方针,坚持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融于一体的办刊特色,欢迎广大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为我刊撰写如下内容的稿件。 在史学研究方面,欢迎立论新颖、资料翔实,学术上有突破,从宏观上或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文化、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史学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的首次“全国历史教学杂志编辑工作讨论会”于今年九月四日至七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史学月刊》等全国备地三十多家史学杂志编辑部、出版社历史编辑部门及有关单位的代表出席了讨论会。这次会议的宗旨,是为了探讨在新形势下史学教学杂志如何当好中、小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参谋,推动各级学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探索史学杂志编辑工作的改革,以开创史学编辑工作的新局面;商讨建立史学杂志之间的经常性的联系问题,以适应当前改革的新形势。九月四日上午,“全国历史教学杂志编辑工作讨论会”在华东师大工会大厅举行开幕式。华东师大历史系名誉主任吴译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上海市高  相似文献   

4.
本着重梳理了翦伯赞在十七年史学中历史教学思潮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理论成就以及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在十七年史学中,翦伯赞积极顺应唯物史现传播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历史教学思潮的形成;反过来,由于以翦伯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对历史教学的探讨,进而也加速了唯物史现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归纳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宾华一、归纳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任何历史学,不外乎由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史学评价与史学结论两大部分内容组成。而将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如下两大特征。首先,在历史事实与...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已有40年的历史了。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事业作为史学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经历了40个春秋。中国史学历来有“述往事,思来者”的优良传统,重视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从中观察未来的趋向。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这是史学工作者的一种自觉精神。1989年,中国史学会在北京开座谈会,就是总结40年史学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后,北方和南方都出版了总结、评论新中国历史学40年的专书——肖黎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教师应针对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课堂参与不积极、教学评价僵化等问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将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历史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史学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是建国后创办最早的历史专业刊物。40余年来,为繁荣史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历史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史学界、历史教学界的好评,被誉为“史学研究的助手,历史教学的参谋”。  相似文献   

9.
周瑞峰 《考试周刊》2011,(83):174-174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精神,以素质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情境中乐学史学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史学基础、认知能力和史学情感,从而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放大历史教学成效,全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根据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结合本人从事新课程教学以来的认识体会,我认为在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更新历史知识随着某些传统的观点已被抛弃,历史研究新成果也不断出现,许多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也必然随之补充改进、发展完善;许多关于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必然发生改变,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要经常了解史学动态和史家新观点,及时把握当今史学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史学成果,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使课本知识富有时代感,更好地为推进历史课改服务。2.实现知识的交叉融合,成为…  相似文献   

11.
吴敏 《考试周刊》2014,(34):143-144
本文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涉及的四种史学理论:唯物主义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史学理论都是历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指导人们认识历史的导向性工具。  相似文献   

12.
厉莉 《考试周刊》2011,(90):164-164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改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愈来愈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面向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在激情引思中培养学生的史学情感:让学生主动投入历史学习.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史学教学效益:让历史学习走进学生心中,全力提高学生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育如何发挥其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特教育功能,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历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历史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史学发展水平、师生观、学习理论、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教育技术、课程标准等方方面面,尤其与当代史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笔者撰文论述这点,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应如何体现和顺应史学发展潮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深化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对于当代史学发展趋势,尽管不同的学者作了不同的展望和描述,但若仔细观察、对比研究,除去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微观史学理论视野看待教学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科学梳理历史事件发展脉络,以历史细节促进教学知识间有效衔接。本文分析了微观史学的含义,并探究微观史学理论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细节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地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这种相关比较明显的体现,就是史学研究成果对中学历史教材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在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我对此颇有感触。下面略陈管见,不妥之处,恳请指正。一、史学研究与中学教材的改革史学研究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和依据。史学研究是动态的,不断产生新的成果,这些新成果无疑将…  相似文献   

16.
所有历史研究都是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是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地叙述历史的真相。高中历史教学体现时代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注意史实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吸收史学新理论、新观点,关注史学动态。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是在正式教学前,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预先制定特定环境中将要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教学设计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从当前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一般情形看,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运用,而史学理论的运用常常被忽略。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处于“教教材”的状态,很少突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另一方面,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常常用唯物史观代替史学理论,造成对当今史学理论的研究不甚了了,更无从运用。事实上,唯物史观虽然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但它不能代替具体的史实理论。适当借鉴现代史学理论不仅有利于深.化教师的历史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创新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一些成功的课例入手,分析现代史学理论在历史教学创新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史学阅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成效显著。然而反观历史课堂,不难发现运用史学阅读进行历史教学仍然存在困境,这种困境突出表现为教师的史学阅读成果“堆山积海”,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却如“凤毛麟角”。教师用史学阅读成果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学习之塔”,学生虽然身处塔中,但在全心投入、  相似文献   

19.
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是新中国第一份史学期刊《历史教学》创刊50周年。50年前,我国一批著名的史学专家,抱着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忠诚与热爱,用个人集资的方式,创办了这份史学界的同人刊物。中国史学会成立后,改由中国史学会天津分会主办,成为史学会的会刊。1954年,《历史教学》确定了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办刊方针,由当时的教育部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并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派专人参加编委会,以建立经常的联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于1966年7月被迫停刊。1978年6月,全国史学规划会议筹备会在天津召开,倡议恢复《历史教学》;10月,教育部恢复了对《历史教学》的业务指导关系;翌年1月,《历史教学》正式复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