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是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世人领略到中国先秦音乐的魅力,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音乐考古学逐渐得到大批音乐史学家的重视。1986年贾湖骨笛的出土,证实中国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的概念。本文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概述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音乐考古学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最早提出在新式学堂里开设音乐课的人是康有为,1989年他上书光绪帝主张开办学堂,开设“歌乐”科.最早出现的“乐歌”是1902年沈心工在日本编写的《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最早创办音乐刊物的是李叔同1906年创办的《音乐小杂志》,上面有他亲手画的贝多芬像和介绍贝多芬的文章,这也是中国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开始.最早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音乐学家是王光祈,他于1933年以《中国古代之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最早的管弦乐队是1920年肖友梅在北京大学创办的十七人编制的管弦乐队,他任指挥排演过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相似文献   

3.
田野 《华章》2012,(28)
青主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艺术歌曲创作,被称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美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是我国艺术歌曲专业化创作的先驱人物之一.他曾发表了大量关于音乐美学的音乐文论以及两部代表他音乐美学观点的理论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这些著作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较多而又集中探讨音乐美学问题的一批著作.  相似文献   

4.
2013年是中国近代音乐先驱青主诞辰120周年早年青主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毅然参加了辛亥革命.留德期间,青主在音乐作曲理论、钢琴、小提琴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习.青主出版的《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的美学观点至今影响着后人他创作的32首艺术歌曲和60余篇音乐文章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先河;青主从艺术角度最早选择出版了德国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并精心配译了中文唱词;他称席勒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是有着“伟大思想的诗”和具有“最伟大的思想”的音乐.青主《乐话》中小提琴和钢琴理论至今对教学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编钟是先秦音乐中的乐器主体,在商周时期兼具了"礼"和"乐"的双重功能.作为"礼"器,编钟不仅是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需要的审美需要,而在其"乐"的功能中,更具有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6.
贺绿汀是邵阳人的骄傲.他是世界知名的音乐家之一.1903年7月20日他出生于湖南邵东.他生前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尤其是对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1993年他为家乡题词:"勿忘三湘数千年音乐文化遗产."他重视对家乡音乐人才的培养.他曾指导和帮助了已成为知名音乐家的谭盾,说"从你对音乐的执著,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是大有希望的!"他还亲自指导著名民歌歌唱家何纪光,帮助他收集湖南民歌100多首,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他说:"我一贯认为,音乐越有民族特点,越能受到世界欢迎."  相似文献   

7.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介绍中华民族的瑰宝———编钟,欣赏编钟音乐、听辨编钟音色并在合成器上模拟演奏。教学重点:了解编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感受分辨大小编钟的音色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合成器、影碟机、打击乐器、卡片。教学线索:听编钟—看编钟—讲编钟—奏编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创编节奏的活动中复习几种打击乐器。  相似文献   

8.
朱晓红 《文教资料》2008,(20):56-59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陈洪先生,他是我国最早出洋学习音乐,并在学成后回来投身于中国现当代音乐事业的音乐家之一.文章主要分三部分论述了陈洪先生在专业音乐教育实践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青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有影响的音乐家、作曲家,也是现代中国第一位音乐美学家。他撰写的《乐话》、《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音乐美学专。他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音乐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一九○六年独立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小杂志)。他在这个刊物上最早向中国的读者介绍了外国音乐家。当时将贝多芬译为「比独芬」。后来外国音乐家的译名出入甚大,五花八门,很多青少年看了不知所云。为了使外国音乐家的译名规范化,特别是青少年学习音乐的方便,现将外国音乐家译名对照如下。(按:最后一个译名为通用名)。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中国传统音乐 学界对于传统音乐的定义颇受争议,董维松是最早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定义的①,他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现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但却不包括在近代历史时期内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所谓'专业音乐'那一部分的基础上由我国人(或外国人)传作的与'那一部分'类似的音乐."②其后,有一批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代表的观点有以音乐时间段划分的,如沈洽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是指近代以前,历史上存在并存活至今的音乐.周青青将其界定为清代以前的音乐作品,而刘维正认为"五四",或是"学堂乐歌"引入以前的音乐作品才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民族性的角度去界定,如孙继南认为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王耀华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古代及当代的音乐作品.③本文所涉及的"中国传统音乐"这一重要概念倾向于王耀华的观点,他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钟,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很早就出现了.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钟是西周中期的.钟因其大小厚薄不同,敲击时发出的高低音响效果也不一样.按钟的大小顺序组合悬挂,就叫"编钟".西周前期,以三枚为一套,以后逐渐增多.在山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曾出土过六  相似文献   

13.
凌莹 《初中生辅导》2006,(14):38-39
中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乐器,有湖北隋州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楚国编钟,还有《诗经》中提到的琴和瑟。不过,到目前为止,埙(x懕n)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陶土烧制而成。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  相似文献   

14.
1.他曾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2.他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破解了中国“钟王”——永乐大钟上的梵文。3.他终身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他说世界上最早的抽象主义在中国,比如中国书法、假山。他的代表作有《高昌  相似文献   

15.
<正>二、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亦称孙卿。他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度与孟子齐名。他曾两次到齐国的稷下(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游学,并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校长)。稷下学宫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荀子也就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6.
潮热直击     
《音乐世界》2014,(23):138-139
哈曼中国2014年“音乐畅想之旅Open Your Musci”全国路演活动火热进行中,所有巡展经过城市的音乐爱好者和发烧友都可来现场视听戴现场展出的JBL、AKG、Haman/Kardon音响及耳机产品,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参考》2007,(6):F0002-F0002
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是南京市首家通过省三星级验收的农村学校。她位于江苏服装名镇——程桥。北枕六竹公路,南挽千年滁河,被誉为“滁畔明珠”。这里曾出土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剑器和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实物。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丰富且独特的音乐形象。本文从伽达默尔现代释义学的角度,对舒曼《梦幻曲》中的音乐语言进行探索,在旋律、调性、和声以及节奏的方面来研究这种音乐语言对人们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泰斗蔡元培将音乐教育视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组织-音乐团(1916年)。几经演变发展成为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音乐传习所(1922年),本文通过探讨北大早期音乐教育的演变过程,确立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北大的早期音乐教育,创立了我国最早的管弦乐队,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刊物,开创了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为培养近代音乐专业人才、引进和传播西洋音乐、继承和改良民族音乐、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近代专业和普及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它长于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古往今来,具有远见卓识和高深文化修养的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无不对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教育功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丘就是最早发现并肯定音乐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的先哲之一.他具有高深的音乐修养,会唱歌,会奏多种乐器,还会作曲.《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孔子在齐国欣赏了《韶》乐(传说为虞舜时的音乐),深受感动,长久地沉醉在美好的乐声中,连肉食的滋味都品尝不出来了,他不禁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音乐竟能使人感动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他作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且身体力行,倡导音乐教育,把音乐放在他开设的六门课(即礼、乐、射、御、书、数)的第二位,进而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把音乐修养看作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