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十六七》2015,(1):15-16
1.为什么生活富足了,孩子却不快乐 家长的补偿心理妨碍孩子内心成长 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鼓励孩子抛弃内在的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2.
严贤 《家教指南》2006,(9):28-30
问:孩子多大进幼儿园比较好?确认可以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 答: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是从三岁幼儿开始招生,也有一些幼儿园开始接受二岁或更小的幼儿入园,主要是根据家长的需求来调整入园起始年龄,国家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如果单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还是三岁以后上幼儿园比较好。因为从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需求来说,首先要满足婴儿的心理安全感,然后他才能产生其他更高的心理需求,如自尊、自信、求知等等。而心理安全感的获得需要经过孩子的真实体验和反复感知,大多数孩子三岁左右才有可能获得初步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晏红 《家庭教育》2006,(11X):9-21
孩子怎么总是喋喋不休地问问题, 孩子怎么总是喜欢和别的孩子比这个,比那个, 孩子怎么总是倔倔地爱和我闹别扭, …… 现代父母很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而心理健康的前提是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班级教育是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班主任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放大孩子的闪光之处,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克服孩子的挫折心理,加强家校的交流沟通,并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宕岩 《家长》2009,(8):47-48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后,家长就可以针对孩子的特点,找到替代玩网络游戏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6.
对学龄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科学把握是实行有效家庭教育的基础。采用适合自己孩子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是最有效的上佳家庭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充分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学龄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科学把握是实行有效家庭教育的基础.采用适合自己孩子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是最有效的上佳家庭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充分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1,(23):5-5
许多家长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对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是非常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没思想,其实孩子的思想活动比成年人丰富得多,他随时都有疑问产生,有新奇的想法要说出来。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减少因“代沟”而产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常常令父母们非常纠结,而原因又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通常而言,网络游戏能满足孩子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即归属感、价值感和掌控感。家长可以通过增进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看到孩子优点,不吝夸奖赞美;适度放手放权,引导自主管理三种方法满足孩子归属感、价值感和掌控感的需求,从而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11.
谢军 《家庭教育》2010,(5):16-17
孩子的成长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家长如何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恰当处置,是--I"3学问。无论如何,聪明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替孩子拿主意。瞧瞧谢军是怎么做的吧!  相似文献   

12.
动手操作是孩子早期的实践活动,孩子缺少这一前提,今后的成长发展也就不可想象。孩子很小就有“自己来”的愿望,从蹒跚学步开始,尽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让大人牵拽。幼儿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便成为儿童的一大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时,脑子里想的当然全是关于“吃”和“穿”的问题;而当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好过后,人的需求也会产生变化,就会不断地提高层次,从对物质的需求向对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迈进。所以,在经济条件日益变好,职工收入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班组长应该更多地关注班组成员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地予以满足。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每个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孩子的身体健康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关心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成人能够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本文将围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人来疯”是指儿童在陌生人面前特有的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当孩子和陌生人相处时,他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以求达到别人的夸奖、赞美、认可。这是一种儿童的心理需求,多见于3-6岁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体制的深化变革,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的物质环境反而置孩子于前所未有的成长困境。这些困难、困惑和挫折越来越多,导致了学生群体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严重的则会引发心理危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选取五所大学的1183名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采用的问卷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发现: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对心理需求网络满足有正向预测作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是心理需求现实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而非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家长们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学生不同运动阶段的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运动阶段中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情形研究。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运动阶段及基本心理需求皆有显著的正相关;且被试在不同的运动阶段中有显著差异,运动阶段越商,主观幸福感也越高;不同运动阶段的基本心理需求有显著差异,运动阶段越高,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也越高;而且发现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参与运动的情况较女生更好且男生在自主性上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归属感上高于男生。因此,运动阶段、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性,运动阶段越高,幸福感与三大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也越高,但要注意运动阶段与心理需求上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建议三: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依恋类型。淡漠型依恋的孩子,妈妈往往忽视其生理、心理需求或对之不敏感。因此,当孩子发出需求信号时,经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孩子对妈妈的感情也会变得淡漠。缠人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妈妈对待其需求以及亲近的需要,反应往往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