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戴望舒是20世纪30-40年代蜚声文坛和杰出的天才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有90多首,但他却以独到的技艺,纤巧的笔触和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幽怨之情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诗派的代表。从其代表诗作《雨巷》,可以分析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的体现: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与诗人独特的感情个性相一致,他的诗在形式上独具匠心:意象的选择受晚唐颓废诗派的影响,意象构成的独特性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朴自然。  相似文献   

2.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童话色彩的诗作。而与其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相关联,“太阳”意象成为了诗人不同时期童话心境的诗意写照。顾城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富于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童贞、真理、爱和力量的追求,在消极的意义上则表达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对现实生活绝望等种种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3.
戎昱是中唐时期独具特色的诗人,其一生辗转于浙西、长安、蜀地、荆南、湖南、桂州等多地入幕任职,所到所经的地方多留有诗作.他的各类诗歌在意象选取与谋篇构境方面均显示出诗人对水及与水相关意象的情有独钟.纵观戎昱成长环境与其一生经历可知,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形成的水域情结一方面源于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源自其对故乡放不下的热爱与思念.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是19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但反对像浪漫派诗人那样赤裸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他的观念中,诗歌创作的动机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诗歌既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像,而是“由真实经过想像而出来的”(《诗论零札》)。在诗歌创作中,戴望舒非常善于寻找意象,营造意境,艺术而真实地传达自己的心灵,这就使他的诗歌富于情感而又极其美丽。1928年发表的《雨巷》即是一首极具魅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是“五四”以后中国一位杰出的现代派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雨巷》的发表引起整个诗界的关注,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桂冠。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还翻译过象征派大师波德莱尔、魏尔伦等的诗作。《雨巷》成功的第一要素,无疑在于诗人对象征派注重象征和暗示手法的炉火纯青的运用所营造出  相似文献   

6.
元稹一生三次经过商於古道并有诗纪行。其商於诗作中既有蓝田、蓝桥驿等人文地理意象,也涉及秦岭、辋川等自然地理意象。这些诗作可以呈现诗人古道羁旅的行迹路线,勾勒出古道地理概貌;展现诗人记录景致、吟咏四皓、题壁留诗和寄诗酬赠等丰富的诗歌活动;反映出诗人达观的人生心态、昂扬的政治热情、寄情怀人的思念关切和面对年华流逝与物是人非的人生之悲。其行迹及诗作皆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戴望舒:《我的记忆》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特点的著名抒情诗人。ZO年代,他是早期象征诗派诗人,30年代则成为现代诗派的领袖。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少著名诗人一样,他的诗作有待研究者认真思考和清理。综合戴望舒一生的创作,他应属于1927年左右崭露头角的一批诚实和敏感的诗人。这批诗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有不同,却都植根于同一个幻灭的环境——旧中国20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的黑暗现实。幻灭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积极地投入现实斗争,这就…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诗人叶芝,为了他终生倾慕的女子茉德冈,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情诗。通过对诗作《当你老了》本体的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宣泄,对比反衬,象征升华,倒叙假设等手法方式,来表达诗人对爱人一生的执恋和忠诚,从而更深地体会到该诗唯美爱情的经典魅力。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诗歌,受传统文化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庄禅文化中的齐物物化、生死宇宙、悲苦澄明等思想一直贯穿于诗人诗歌艺术的创作当中。庄禅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戴望舒诗歌意象的选择,所以戴望舒诗歌意象跟庄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戴望舒把庄禅文化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同时也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进程中。他在思考、探索着人生的同时,也在欣赏、品味着人生。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代表作《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学习过法语,后到法国留学。因此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有着诸多的法国诗歌元素,法国象征派诗歌注重暗示,情感通知的挪移,物象的朦胧不定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同时在继承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的同时,戴望舒在其诗歌中融入了传统诗歌的元素,例如中国诗歌中的含蓄蕴藉,话外之音,抽象美等,在这种融合中形成了戴望舒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管早期诗歌,还是中后期诗歌,戴望舒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重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法、习惯意象。再加上戴望舒学贯中西,自然就成功地将西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作出中国气的现代诗歌。本文将以戴望舒诗歌的朦胧美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探析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 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重视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采用象征手法,将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与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诗人代表,其诗风与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诗风迥然不同。戴氏诗风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表现为沉哀,中期为寂寞,晚期为昂扬。其诗论和新月派代表性诗人闻一多的诗之“三美论”相反,主要宣扬诗的纯粹性,拒绝音乐、绘画入诗。  相似文献   

15.
一些人认为中国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写诗人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这是从表层上得到的认识。透过表面层次,我们会看到这首诗的象征性非常鲜明,诗人铸造的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个性统一的艺术世界:它既有对诗人童年、少年生活的触发,更有对诗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忧郁和苦闷的复杂心绪的抒写。  相似文献   

16.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道路是曲折的。他走的是一条从为个人咏叹到为人民呼号的道路。《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产物,而《雨巷》则运用了象征艺术的手法,意象充满朦胧美,使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别树一格。  相似文献   

17.
黛玉与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实际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有着诗人一样的情怀。对于做诗,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的生活,处处都体现她的“诗形”;她的“诗才”,更是红楼别的女儿们所不及的。而这些都是因为她有一颗真正的“诗心”。所以,诗就是林黛玉的魂。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托马斯·哈代的爱情诗《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与戴望舒名篇《雨巷》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意象、创作年代、背景、所受理论影响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之处。分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对美学的追求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9.
青年诗人冬婴的<低处的风声>以诗歌体式,含蓄、凝练的语言,思接千载的想象,淡雅、清新的形式,鲜活、灵动的形象,表达睿智、深刻的思想,构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哲学和美学、现代文明和世情百态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诗派的“诗坛首领”戴望舒以他的创作实践以及他的诗歌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诗歌创作和译诗活动是同步一致进行的。戴望舒对法国后期象征派果尔蒙、保尔&#183;福尔、耶麦等人的喜爱,使他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在艺术上吸收了很多西方后期象征派的手法,积极的影响了《望舒草》的创作,使《望舒草》成为戴望舒诗歌创作生涯里的一个极富代表性的诗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