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管理主体的多中心性,通过引进多元的竞争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一项准公共产品,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协同共治的治理目标、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和民主多样的治理手段来解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形式单调、资源分散的问题,从而形成政府引导、校企主导、行业协会协调、家庭支持、学生参与的多中心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多元共治能够统筹协调高职教育工作,形塑多维、多层、多界与多域的复合型治理体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高职教育治理模式由“单维”“分裂”向“多元”“融合”转变,可推动高职院校、政府与企业等办学主体实现多元共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多元共治有助于完善现代治理标准、优化高职教育治理结构、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诉求,结合高职教育多元共治的多维解码与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应明确高职教育治理定位,强化战略研判力;完善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优化高职教育治理手段,提升资源整合力。  相似文献   

3.
专业群治理是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师及学生群体等多元利益主体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重大事务的决策结构与过程,从学理层面可分为组织基础、决策结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几个方面。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面临专业群组织基础整合融通与治理过程虚化、弱化;专业群决策结构跨界多元与行业、企业主体缺位;专业群制度规范柔性协同与专业群管理行政化;专业群评价体系导向理性彰显与评价行为工具性等矛盾困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显示,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优化路径为:组织基础从"虚化"走向"实体";决策结构从"管治"走向"共治";制度规范从"刚性"走向"柔性";评价体系从"割裂"走向"融通"。  相似文献   

4.
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是助推高职专业群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刚性治理下的专业群治理面临着治理模式失灵、权力结构失衡、参与主体单一以及方式使用唯一等困境。柔性治理作为具有前瞻性的治理理论,能够弥补刚性治理的不足,在破解高职院校治理困境和提升高职专业群治理效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目前的治理困境,高职专业群应探索构建柔性治理路径:一是重塑关系,构建多元合作共治的主体关系;二是优化结构,实施扁平化的治理结构;三是重建组织,建设开放性的组织体系;四是创新方式,实施柔性化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多元协同的质量治理体系尚未成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结构性因素。为此,必须把握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使命、目标定位和质量治理依据,界定其质量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质量生成的协同性和质量表征的应用型等本质属性,通过“三个转变”构建质量治理的顶层设计,建设“五位一体”的质量治理体系架构,建立“系统共治”的质量治理运行机制,从而形成多元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明晰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内涵有利于指明我国高职院校治理方向。结合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要素对“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治理现状存在效能建设成效卓越、多元民主治理格局形成、法治建设态势良好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学生治理主体地位缺失、透明保障技术不完善、责权建设薄弱等不足。基于此,应在学校层面强调内外各部门协同共治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二级学院层面下放实质权力以促进内部管理改革与激发办学活力,在专业群层面健全有关标准制定以完善基层治理,在治理方式层面借助信息技术以健全问责追责制度,进而促进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实现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乡村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主体作用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三治”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乡村治理“信息化”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运用各种措施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统一,提升“智治”水平,以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王娟  雷蕾 《职教通讯》2023,(2):65-71
新时代背景下,提质增效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由于需要跨国境、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协调,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面临三重困境:项目驱动下一元主体管理的失灵、开放办学中多元主体的失位和利益博弈中办学目标的失准。因此提出,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基于SFIC模型构建符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治理模型,通过多元主体良性互动、领导力量“双引擎”带动、政策体系跨界驱动、协同环节紧密联动、评价监督反馈制动,可优化协同治理效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在“三孩”政策、“双高计划”和“新师范”等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群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是发展优质婴幼儿托育教育的“奠基石”,是推动群内相关专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是促进相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棋”,在有效助推保教人才培养、有效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倡议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专业群构建不够科学,建设合力尚未形成,建设举措缺乏创新,治理机制有待健全等现实问题,需要从厘清组建逻辑,科学动态建群;突出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共生共长建设取向,健全内部治理机制等层面突破。  相似文献   

10.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应遵循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组织运行三重逻辑内在要求。基于实践样态归纳分析,专业群治理模式可进行“产业聚焦深度”“利益牵绊程度”“组织管理强度”三维度分类。“利益牵绊程度”为逻辑主线,另两个维度为支线,专业群治理可分为“实体融合”“联盟协作”“院校主导”三种模式,每种模式的专业群产教协同关系、组织形态、课程体系架构与教学运行机制存在鲜明差异。专业群治理创新应科学建构与区域产业集群耦合匹配的专业群,搭建产教协同的育人治理平台,优化专业群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及利益相关者法权关系复杂多元的现实。粤港澳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法权特征是:“政府主导+院校有限自主”“院校高度自治+多元共治”“院校自主办学+辅助监管”,三地高等教育治理运行存在自上而下垂直治理、多元平行共治和松散辅助监管的现实差异。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优化应基于法权场域、法权主体、法权关系、法权本质等方面来展开,具体包括:坚持“一国两制”框架下湾区高等教育治理,深化中央政府简政放权扩大湾区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多元协同湾区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探索有限政府、有为高校、有效社会(组织)相结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形成更加深刻的共识和互信,为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校企双元育人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需要政行校企等多元主体为其提供内外部保障。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通过多主体间的协同共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与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的保障机制构建有高度切合性。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解决双元育人过程中出现的权责界限不清、信息资源不对称、共同利益诉求难以实现等现实困境提供理论基础,为有效政府、有能行业、有为院校、有责企业的构建和校企双元育人保障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共治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教材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治理的格局。然而,职业教育教材多元主体治理格局还存在一些困境:编写工作的多元主体参与力量不足;评价主体相对单一;选用与管理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治理的多元相关主体之间协同不足。针对困境,提出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形成的路径如下:整合资源,破除参与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主体单一困境;扩大范围,支持多元合力参与职业教育教材评价;加强引导,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教材选用与管理;增进共识,提升职业教育教材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性。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影响高职学校办学效能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专业群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已成广泛共识,但对其质量或成效的关注却并未相应增强,存在着协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适切性不足、评价功能漂移定势等现实困境。研究认为,可以构建“愿景共塑、资源整合、过程优化、成效达成”四维评价模型,并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构建“、基础+差异”的结构化评价指标开发、诊断改进功能强化等方面深化推进评价工作,切实推动高职学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的整体性跃升。  相似文献   

17.
蓝俏媛 《广西教育》2022,(6):111-114
本文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新批产业学院广西香米产业研究院为例,探索其从订单培养到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径,分析在专业群、产教平台等层面的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论述建立产业学院需要做好的工作以及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提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加快“四链”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优化专业学科体系、加大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在建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时,要坚持“双协同”目标驱动、“双贯通”协同人才培养、“双融合”教学手段创新等思路,以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是跨界组织,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并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是高职院校治理的基础。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理事会制度建设、校长施政制度建设、多元监督制度建设等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高职院校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紧扣产教融合主线,梳理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及建设逻辑,探讨专业群建设价值意蕴,结合"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实例,构建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产业命运共同体,政、行、校、企等多主体协同治理,构建专业群与产业链协同育人生态圈.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旋律。对民办高职院校多元办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对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有一定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办学主体单一、产教融合不足、专业(群)设置不优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构建“多主体参与+多链对接”的新多元办学模式,二是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四业融通”的人才培养闭环,三是将学校“散装专业群”升级为“有灵魂”的质量型“专业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