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田纳西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光化学与光生物学>月刊6月号上发表文章,论证了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生产“食物”的过程)的方向来生产氢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森堡 《金秋科苑》2011,(16):50-52
叶绿体收集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首先是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这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叶绿素分子失去两个电子,水分子发生分解。但是,这个众所周之的化学反应想要在实验室中人工实现却很不容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什么时候人类也能像植物那样,用清洁、简便、高效的办法从自然界获取能量呢?人们离这一期望越来越近了。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找到了可使光合反应顺利进行的特殊催化剂。在此基础上,科学家期望彻底弄清光合作用的奥秘,使人工光合作用能大规模用于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2008,(9):6-7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近期在实验室内再现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光合作用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并产生了可供燃烧的氢气和氧气。该实验的意义在于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能够被人类利用,这种技术将引发一场太阳能使用革命,并补偿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这两名科学家名叫诺塞拉(DanielNocera)和卡南(MatthewKanan),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光合作用在国际及国内研究现状,进而简介当前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范围及进展,提出我国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学研究目前面临提高其研究系统性、与需求更紧密结合及提高支持力度等需求。鉴于光合作用对未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及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维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未来发展需聚焦于已有光合作用系统优化、光合系统与光合同化产物利用途径协同、跨物种间光合系统重构、全新光合途径构建、光合系统与生物材料耦合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花草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能够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叶子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美国哈佛大学研制出了一种仿生叶装置,它能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所提供的电力,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而系统内的微生物会把氢气"吃掉",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燃料。这种转化效率是自然界光合作用的10倍以上。这不仅能帮助缓解全球变暖问题,还  相似文献   

6.
仿生眼睛     
《知识窗》2007,(5):54-55
美国科学家将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美国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5个治疗中心为50~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7-I0001
据《自然》网站2月28日(北京时间)报道,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化学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催化剂,能从液体甲醇中轻松提取氢气,让氢气存储和运输变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方法消除了“氢经济”中的最大障碍,将来有望把氢气“装入”甲醇通过管道、油罐车运输存储,用时再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提取出来,为边远农村发电或为汽车等交通工具提供燃料。  相似文献   

8.
根据幼苗形态特征,把双子叶植物幼苗划分为18个类型9个亚型,用图解释了幼苗类型之间的进化关系。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进化的主线是:暗罗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土)→紫玉盘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于种壳中,下胚轴伸长)→木兰型(子叶具吸收兼光合功能)→蜡梅型(子叶具光合功能)→樱型(子叶具光合兼贮藏功能)→樟型(子叶具贮藏功能),其他类型或亚型则为进化的旁支或盲支。根据幼苗类型来判断,现存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科应为番荔枝科。  相似文献   

9.
草地初级生产力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畜的数量和质量。而初级生产实质上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平衡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获得能量,以维持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为家畜源源不断地提供饲草饲料。因此,草地光合生态研究是培育、改良和合理利用草地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草地植物群落及牧草的光合作用与其生境密切相关。在与环境条件的联系上研究光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88-188
版纳植物园生物入侵生态学研究组冯卡龙研究员与美国蒙塔纳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利用同质种植园试验在版纳植物园比较研究了中国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入侵种群(中国和印度)和原产地种群(墨西哥)叶氮向细胞壁和光合机构分配的差异,及其生理生态学后果。与已有的研究相比,该研究不仅明确了“资源”(氮)及其分配部位(光合机构和细胞壁),探讨了氮分配进化的生理生态学后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比较了光合作用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动力学在苔藓植物的原始种类和进化种类之间的异同。原始的和进化的苔藓植物具有发射波长相同的室温荧光光谱,其发射高峰位于686-690nm(来自光系统Ⅱ)和736-740nm(来自光系统Ⅰ)。  而它们的低温(77K)荧光光谱有三个发射峰:F687-689和F697-699来自光系统Ⅱ,F723-734来自光系统I。 前两个峰在原始的和进化的种类中基本相同。  按第三个发射峰可把被测的苔藓植物分为两组:发射峰在725nm左右的有细牛毛藓、长肋对齿藓、对齿藓、斜叶芦荟藓、密集匍灯藓和地钱,它们是较原始的藓类和较进化的苔类;发射峰在732nm左右的有细枝羽藓、东亚金灰藓、鼠尾藓、鳞叶藓、粗枝藓和美灰藓等较进化的藓类,也有较原始的钝叶匍灯藓。已知光系统I核心复合物CPI的77K荧光发射峰在722nm,而CPIa(核心复合物与外周天线复合物)和LHC-I(外周天线复合物)的发射峰在730nm。这说明在苔藓植物进化过程中,光系统Ⅱ比较保守;而光系统Ⅰ有所变化,原始的藓类主要含有光系统Ⅰ核心复合物,而较进化的藓类才含有较完善的外周天线复合物。光合作用荧光动力学分析表明,在原始藓类和地钱中具有较低的光系统Ⅱ活性、光系统Ⅱ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合碳同化和潜在的光合量子转换效率;而较进化的具有较高的活性和效率。 但是,原始的密集匍灯藓也具有较高的活性和效率,而进化的美灰藓却具有较低的活性和效率。这可能表明这两种植物是由原始向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2.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20世纪初,笼罩着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最终导致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使得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人类的量子物理史也仅仅百年左右,但是科学家发现植物可能懂得量子物理学,并通过这一原理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传统意义上,量子效应让人感到微观世界非常的奇异,生物系统中也存在如此古怪的机理,关于植物可以利用量子物理学促进光合作用的假说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地支持,在6月21日《科学》期刊上,科学家就发现植物可能依赖于物理学而生存。  相似文献   

13.
光合作用是植物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能够为植物生长发育、繁衍提供能量与少量养分,进而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将能量传递给动物和人类。植物光合生理很反映了该植物在该地区的生存适应能力,能否在其他物种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植物生产力强弱和作物产量高低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光合作用效率,若深入研究各种外界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合作用相应的适应机理,就能够通过人为调节,最大化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有助于促进农林产业经济发展,推进当今粮食、资源不足和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张唯诚 《百科知识》2011,(17):39-41
地球上的生命是依靠太阳的能量生存的,而光合作用是唯一能捕捉此能量的重要生物途径。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水、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光合动物"呢?未来人们能否依赖那些无需进食的"光合动物"来缓解食物短缺的危机呢?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人员在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两个学科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小鼠基因组中大约22000个基因中每个基因的表达,都已经在小鼠大脑所有主要结构上以细胞分辨率被测绘出来。这一成就是“艾伦脑科学研究所”“脑图集”(Brain Atlas)项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蓝绿温和胶电泳(BN-PAGE)以其温和、高效的优势,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植物研究领域。而类囊体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在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着重介绍了BN-PAGE在植物类囊体蛋白组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同时对BN-PAGE在此领域的应用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信息》2003,(22):28-28
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种专门以碳水化合物为食的大肠杆菌,能够在无氧环境下将碳水化合物转化成酒精、酸性物质、碳酸气和氢气。利用这一特性,他们在实验室中制成了以这种大肠杆菌为原料的电池。 研究人员首先将这种大肠杆菌收集起来,作为微型“氢气制造厂”,然后将其产出的氢气导入放置着含氧原料的器皿,氢气与含氧原料相互作用释放出大量负电荷。器皿内有一个可导电的白金阳极,它能使释放出的负电荷向阳极流动,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创新》2003,(4):17-17
据韩国《联合新闻》报道,韩国一研究小组开发成功一种“极限植物”,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一成果是在遗传学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获得的。韩国庆尚大学的研究人员此前探明了植物体内NDPK遗传因子对环境刺激加以传递的机理,进而成功培育出一种能够耐受干旱、霜冻、盐碱地等多种恶劣自然条件的新型植物。研究小组发表的论文指出,干旱、高温、强紫外线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会刺激植物体合成高于正常水平的氧自由基,而这些富余的氧自由基会破坏植物的细胞结构,并且降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效率。如果控制植物体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强…  相似文献   

19.
产业资讯     
“多面手”蓝藻可将CO2转为五种燃料既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又可维持能源供应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5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微生物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具有多面手能力的绿藻种类,其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或吸收二氧化碳(CO2),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犹如以一顶五的“超级巨星”,既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又可维持能源供应。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学术刊物《海洋药物》上。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生产综合体层面切入,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特殊的生产组织系统--地域生产综合体。基于地域生产综合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在建设时期就已经潜伏了巨大的集聚风险;并对东北地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3种风险因素同时发作时所出现的“老工业区”问题、“老企业”问题、“老体制”问题和东北地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