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2.
黔中本土文化历史悠久,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黔中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黔中地区已普遍进入农耕社会,酿酒、蜡染等手工业技艺精湛;佛教在黔中广为传布,儒学更为兴盛,迁谪文学别具一格;行政制度和礼法习俗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3.
黔中文化     
作为文化名称,黔中文化是按地域称谓的,其地域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贵阳一带,指黔中区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史前到当今的黔中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为史前、夏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以来等历史阶段。黔中文化属于滇桂黔文化体系,是中华多元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彭水是唐朝黔中道的治所,也曾经是黔中文化的文化中心。黔中文化曾经对大武陵山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融黔中文化于彭水中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增强当地中小学生的地域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与此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彭水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少数民族县。古老的“黔中文化”、独特的羁縻文化、神秘的地域文化孕育其间,底蕴深厚,特点鲜明,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南中大姓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统治今黔中地域的主要是祥柯大姓,影响最大的是龙、傅、尹、董、谢等豪强势力集团。在牂柯大姓的统治下,黔中地域在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贸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迁入的内地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手工技术,当时黔中地域还是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黔中是我国西南与中南交汇过渡桥梁地带,具有独特喀斯特自然地貌与多民族文化混杂的人文地理特征.唐宋时期的诗人写有不少咏赞黔中地区的“黔中诗”.这些诗歌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唐宋黔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艺术地记录唐宋人对黔中地区的地理感知、宋美趣味和华夷文化观念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9.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10.
出土的普定穿洞文化、普定白岩脚洞文化、平坝飞虎山洞文化,使古老而神奇的黔中大地更加耀人眼目。在原始社会阶段,居住在这片热土的黔中古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时的文化现象,虽然还比较朴拙原始,但它昭示人们安顺地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决不是毫无人迹的蛮荒之地。  相似文献   

11.
颜建华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109-112
汉代,地处西南夷的贵州已经受到汉王朝的重视。汉武帝两次开发西南夷均在贵州设立郡县,犍为郡治"鄨"即今贵州黔西,牂柯郡治"且兰"即在今安顺一带。作为控制西南夷的南部都尉,其治所"汉阳"即在今贵州赫章。从大量的出土汉墓文物,可以看到,由于汉帝国的开发,今贵州地域在社会体制、农业生产、人口增长、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化。汉武帝以后,两汉帝王进一步加强巩固在贵州所设立的郡县体制,因而加速了贵州封建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人口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人口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视和提高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对加快贵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贵州省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又有特殊的地域性关联,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于深入分析。提高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省情又具有可持续性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3.
600年前,思州、思南田氏政权,在大西南这个荒远偏僻一隅打下一片江山,并长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经营,励精图治,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并传播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所辖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贵州区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明代以前位居全省之首。该地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为贵州省的建立奠定了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义学教育是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逐步发展,并且呈现出以官办为主、空间分布广泛、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存在阶段性波折、在特定的教育目的下有着特定的教学内容等特征。清代清水江流域义学教育的发展对清水江流域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历史性地介绍了梁启超与贵州结下的不解之缘和他对贵州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曾产生的重要影响.评价了梁启超对贵州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黔中屯堡地区有丰富的碑刻文献,既是当地乡土文化景观之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也为研究安顺屯堡乃至黔中村寨沿革、家族发展、民俗文化与旅游遗产等提供了重要凭据。据碑刻内容及形态,可将之分为禁约、纪事、述德、纂言等类。黔中屯堡区域丰富的碑刻文献对研究地方风土民情、村落与家族历史、明清贵州地方赋役与驿传制度等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了以精神引领文化的繁荣、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以特色文化打造品牌、以体制机制为保障等发展繁荣黔中文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开发较晚的省份 ,对于易学的研究 ,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研究学者 ,如王阳明、孙应鳌、李渭等。到了清代 ,贵州的易学研究达到繁荣 ,当时全省所辖的各个地方都涌现出一批有相当研究功底的易学人才。仅民国时期编撰的《贵州通志·艺文志》载 ,贵州明清的易学研究专著就有 43部 ,成为贵州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