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15-18
舞春牛是赣南崇义县上堡乡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表演形式诙谐活泼,作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与传承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从保护舞春牛的生存文化空间、重视传承人的地位、加强舞春牛的理论研究等方面来实施。  相似文献   

2.
耍春牛     
正月初二上午,听说寨上的春牛要到这儿来,于是我们早早就准备了一个茶盘,在里面放上红包,沏上清茶,准备好香,等待着他们的到来。11点整,从村口隐约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寨上的春牛来了!”我和表姐飞快地跑出家门,打探他们到了哪儿。来到村口,只见一头高大的“黄牛”向我们走  相似文献   

3.
设计意图鞭春牛,是立春节气的传统风俗之一。立春这一天,人们用泥巴捏泥牛,挥动鞭子抽打泥牛,从而唤醒休眠的老牛,提醒大家春天已经来临,要及时耕地播种。在“鞭春牛”的仪式中,人们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立春就要来到了,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准备好动手捏春牛了吗?让我们一起迎接美好的春天吧!  相似文献   

4.
杨铱  阳淑  熊丙全 《教育与职业》2021,(10):109-112
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推进高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双高"专业群中的休闲农业专业探索出以地方农耕文化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把天府农耕文化美德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天府农耕文化品牌教学活动,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拓展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牛"年悟语     
今年正值中国传统的牛年.作为农耕大国,牛在古代具有神圣的地位,中国农业文明所衍生的"牛"文化,蕴涵着丰厚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追溯农耕文化,可以说从炎黄神农氏开始,我们就开始进行农耕,就开始有农耕文化.因为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丰富的文化,它具有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等特点,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族、风俗和各类祭祀活动等.加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人的主体就是农民,他们大都束缚在这一片片的黄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简单的再生产活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自己特点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一带一路"语境下民俗音乐文化发展略述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民俗音乐文化进行发展的因素,民俗音乐文化发展的实况为依据。从地域文化的需求,乡村文化背景的改革,怎样实现保护和利用达到一致等几方面进行讨论,目的在于利用相应的手段完成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从而保证我国音乐形式更广泛的走入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是造园要素之一,在中国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植物凝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试从农耕、文人、士大夫、宗教及民俗中探悉中国植物文化形成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谈"婚"     
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在汉字中可以发现许多古代文化的信息.民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惯制,必然反映在古文字的形体之中.很多古文字均可作为考溯、解释一些上古社会习俗惯制事象的"活化石".通过对古代汉字"昏""婚""娶"等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视古代抢婚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西部长汀县童坊镇举林村与举河村流传百余年的"闹春田"习俗,以及在四都镇渔溪村举行的"打石佛"活动,不仅展示了客家人以丘陵山区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性知识,而且以集体狂欢的形式化解不同姓氏宗族之间的矛盾,达成地方社会结构中各种力量的动态平衡,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通过对闽西客家传统民俗"打石佛"与"闹春田"的深入解读,在重新审视现代民俗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廓清客家村落传统民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民俗的重要载体,民俗又是民歌的物质依托。本文从分析河曲民歌入手,透视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浸润下的河曲独特的人文地理,通过解读其中蕴含的民俗事象,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其艺术特点和功能价值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英语中有关"eye"的习语的探源,探讨英美文化、历史与民俗在相关习语中的体现,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领略英美人的智慧与幽默,获得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地方农业院校传承农耕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就思想观念、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民风民俗的重建、农民市民化的教育、中央对农业院校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漳州农历七月"普渡"习俗由来已久,源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据史料考证,至迟在明末清初,中元节在闽南仍至台湾已成为规模很大的节日了.今天,普渡习俗不仅未能消失,反而在一些地方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俗固有的延续性.普渡习俗完全可以扬弃其旧的文化意识,代之以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甘肃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有着纯朴善良、勤劳豪放的性格,这里有着浓郁的民间文化习俗.端午节就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形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古老的民俗民风受到了现代思潮的强烈冲击,对于端午节本源文化含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追寻节日本意、认识其本原和性质,对于人们认识自身及其文化的来龙去脉,保护民族文化的根脉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科举作为地方旧志风俗卷的重要考察对象,出现在风俗概述与"岁时"条目中,反映出官方对地方科举风气的重视及科举对民俗社会的影响.以福建为例,其旧志存录有上元"延师礼"、二月初三"文昌诞"、暮春"光斋"(浴沂会)、七夕魁星诞、中秋博饼等科举"岁时"民俗类项,形成了独特的仪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呈现了崇儒重教的地域文化、乐群好礼的伦理关系.方志对科举民俗的书写,除实录外,还有去浇漓之习,敦仁让之风的用意.  相似文献   

17.
科举作为地方旧志风俗卷的重要考察对象,出现在风俗概述与"岁时"条目中,反映出官方对地方科举风气的重视及科举对民俗社会的影响.以福建为例,其旧志存录有上元"延师礼"、二月初三"文昌诞"、暮春"光斋"(浴沂会)、七夕魁星诞、中秋博饼等科举"岁时"民俗类项,形成了独特的仪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呈现了崇儒重教的地域文化、乐群好礼的伦理关系.方志对科举民俗的书写,除实录外,还有去浇漓之习,敦仁让之风的用意.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9,(4):54-57
安徽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这样一个代表中国农耕文明主体形象的体育文化艺术,不仅是安徽花鼓灯本身的需要,更是对民俗体育的保护。本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在民俗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花鼓灯文化的现状及生存环境,探索安徽花鼓灯文化的传承特征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按照节气编写的歌诀,循着二十四节气,不仅能了解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能学习丰富的民俗事象。肥西县高店镇中心学校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结合“二十四节气与农耕”实践基地(绽放农场),打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创新实验室,通过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实践课程,提升农耕文化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20.
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延续大量中原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畲、瑶等土族文化融合形成的.依据目的和形式不同大体分为节庆祭祀仪式和节庆娱乐舞蹈表演两类.具有多元共存与兼容并蓄、山区农耕、节庆与宗教祭祀、宗族、地域、竞争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