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推理法讨论平行板电容器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编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136页,有两个“思考与讨论”问题:1.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继续保持电容器的两板与电源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那么,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有何变化?2.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大d,则U、Q、E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三章“电容器的电容”一节的教学中,用静电计来演示电容器的电势差U和板间距离d、正对面积S的关系,当演示完这个实验时,很多同学迷惑不解,提出为什么不用更加简单直观的电压表来测量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势差?  相似文献   

3.
高中物理教材第二册(人教版2008年第4版第119页)中有这样的文字:"有关电容中实验表明,电容器所带电量与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由于教学中还没有能够定量演示的器材进行论证,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特制作电容两端电压跟电量关系演示仪.该演示仪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清电容器的这一特点,从而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第 1 1 0面对“介电常数”是这样定义的 :电容器极板间充满电介质时 ,电容增大的倍数叫做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用ε表示 ,并且明确其单位是 F· m- 1(定义 1 ) .而人教版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物理》第二册第 2 4面则是这样给“介电常数”定义的 :电容器极板间充满某种电介质时 ,电容增大到的倍数 ,叫做这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也用 ε表示 ,没有单位 (定义 2 ) .两种版本的教科书对“介电常数”的定义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数量关系却有一倍之别 .“增大的倍数”与“增大到的倍…  相似文献   

5.
谈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1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来定义电容C?如果直接用电容器充满电荷时所带的电荷量Q来定义电容C不是更简单吗?”学生常常这样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十三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中,为便于读者理解“电容器”、“电容”两个基本概念,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予以说明。将“电容器”比喻为“水容器”;将电容器的“电容”比喻为升高相同高度“水容器”的盛水的多少。但是电容器有“额定电压”、“击穿电压”,而水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2003年6月第1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以下简称“(必修)教材”)发行的最新版本.笔者在用此书教学时常参阅第三册(必修加选修)教材(以下简称“(必修加选修)教材”),发现其中对发现“铀核裂变”的年代问题,两教材叙述有点偏差。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下册)第一章“练习六”第(2)题的内容是:“利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分别对图1—36到图1—38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定性的解释。” 《高中〈物理〉(下册)教学参考书》关于该题的答案是:“图1—36中,距离变大,电容器的电容变小,两极间的电势差变大;图1—37中,正对面积变小,电容器的电容变小,两极间的电势差变大;图1—38中,两极间插入电介质,电容器的电容变大,两板间的电势差变小。”  相似文献   

9.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演示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根 《物理教师》2005,26(2):20-20,22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八章交变电流第三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中,关于电感、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课本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以说明“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和“交流能够通过电容器”.但对于感抗与自感系数、交流电频率的关系以及容抗与电容、频率的关系,教材中没有相应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两个"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继续保持电容器的两板与电源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那么,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各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新编现行高中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加必修)——物理》(第二册)(以下简称教材)中第110页和112页分别有“几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F·m-1”和“中间充以介电常数为2F/m”两段话,这两段话表明介电常数ε是有单位“F/m”的。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其理由有三: 第一、教材第110页对介电常数是这样定义的:“电容器极板间充满电介质时电容增大的倍数,叫做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用ε来表示。”这表明介电常数是一个倍数,是没有单位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135面有一演示实验,用以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在各项操作中始终强调保持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不变,但未说明是如何保持不变的.据笔者推测这里的“不变”就是将平行板电容器充好电后与电源断开,如是这样,平行板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真能保持不变吗?这个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13.
邬夏波 《物理教师》2010,31(5):39-39,42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1教材的第1章第8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现象和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电势差U的关系,这两个实验用传统的实验教具无法演示,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容器的容量小,充放电时间太短,现象稍纵即逝,在指针式的演示电表中观察不到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实验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课本下册P49练习六(4):“图1-45是一个放在不导电的液体里的电容器,试说明液面的升降对电容的影响。想想看,用这种装置能否测出液面的高低。”部编教学参考资料对该题解答为:“这样的装置可以测出液面的高低,液面升高,电容器的电容变大,在电容器带电量一定时,两极间的电势差变小,根据电势差的变化可测出液面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一、电容定义式的理解与应用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叫电容器的电容. C=Q/U=△Q/△U,这是电容的定义式,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已确定,不会随其电量的改变而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公式  相似文献   

16.
一、电容定义式的理解与应用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叫电容器的电容.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在高中教材中,平行板电容器这样引入:在两个相距很近的平行金属板中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就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容器,叫做平行板电容器.把平行板电容器与一个电源相连进行充电,电容器两极板就充上等量异种电荷.充电后电容器的两板间有电势差,这个电势差跟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有关.实验表明,一个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势差U成正比,我们把比值Q/U定义为电容器的电  相似文献   

18.
<正>一、提出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4节中的“拓展学习”栏目介绍了“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的主要过程为:(1)保持电容器中电量Q不变;(2)运用控制变量法,依次只改变d(极板间距)、  相似文献   

19.
在92年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本第二册)第3页关于库仑定律的表述是:“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在200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本)第38页关于库仑定律的表述是:“真空中的两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甲)第二册第165页:“电容器串联后,电容减小了,但耐压能力提高了。”其它物理教材及参考读物中,在谈到电容器串联时,也有“提高耐压”之说。实际上电容器串联后能否提高耐压能力与电容器的客量、额定电压、绝缘电阻及其搭配情况等各种因素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讨论。一、设电容分别为C_1、C_2的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如图1)。每个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分别是U_1=Q/C_1和U_2=Q/C_2,则U_1/U_2=C_2/C_1,且U=U_1+U_2=Q/C_1+Q/C_2,式中Q为电容器每个极板上所带的电量,设C_1的额定电压为U′_1,C_2的额定电压为U′_2,则C_1U′_1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