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型期,社会普遍存在浮躁的心态.有没有一剂良药可以抚平人们的心灵呢?窃以为,<论语>正是这样一剂良药,它犹如一座到处深藏奇珍异宝的宝山,值得探秘.近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论语〉连环画>可称得上一剂良药,它犹如一把登山的拐杖,让读者在领略山巅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能够填充智慧的背囊.<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言行的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儒学的创始者,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由一位女子主讲的《论语心得》,竞赢得了全国关注,这就是眼下于丹女士的《论语心得》热。《论语心得》受到读者欢迎,契合了现代读者的阅读取向和审美心理。因为它做到了“朴素”: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于丹和易中天善于让学术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3.
孝敬之道     
于丹 《全国新书目》2008,(11):28-29
《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7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的朴素和温暖不仅在于那里面有天下大道之志,与此同时它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它是孔子向弟子传授知识和讲课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诗》、《书》、《礼》、《易》等先秦文献精髓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1]。因此,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既然如此,那么《论语》对于档案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5.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6.
郑慧 《中国档案》2008,(5):67-68
对《论语》的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把≤论语》喻为”心灵鸡汤一、有人认为《论语》是研究先秦饮食文化的典范、有人判断《论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档案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定位,以见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7.
晋江熙《集解论语》一书,汇集了晋代以前十三家注释《论语》的成果,同时亦述己见,可谓晋代注释《论语》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广泛采用之。《隋志》、两《唐志》皆著录是书,是其宋代依然存世,今则散佚。此次钩稽是书,将有利于晋代以前《论语》学的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论语讲义》的成书过程看,它凝聚了作者一家上下特别是母系亲属的支持,这支持里面包括了对家族晚辈立志成才的关心,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的朴素愿望。一两千五百年前,《论语》的直接生产者——孔子及孔门弟子、再传弟子因其衣装刻意保留古风而显得奇异,在当时成为耀眼的一族,据说儒家的得名就与其服装有极大干系。今天,《论语》的解说者、年过而立之岁的李里,也因穿着古式的长衫而引人注目,长衫先生讲《论语》成为当下国学热中一个异样符号、一道古色风  相似文献   

9.
钱宁说,他写孔子,爱孔子,但不是"新儒家"。他不认为祭孔有多大意义,不认为孔子的思想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也反对现在的孩子诵经、背《弟子规》《新论语》是一本难以定义的书。"首先钱宁不是于丹,也不是李零……它是对《论语》的一种解构式的解读。"该书的责编李  相似文献   

10.
《船讯》是一部励志的成长体裁小说,出版之后获得人们的赞誉和各类奖项.这部作品向读者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从自然环境中汲取力量回归有序生活,给予充满困惑的现代都市人一剂良药,值得阅读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春强 《兰台世界》2016,(23):126-129
王艮《语录》对《论语》这一儒家原典的有关诠释作出集中探讨,具体包括"志孔学孔"的强烈诠释动机、"尊身立本"的独特诠释视域和渗入了实用主义色彩的平民化的诠释方式。如果将其置放于《论语》文学化诠释的演变脉络中进行考察,就可发现王艮《语录》对《论语》的诠释话语透露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化诠释的可能,并为其身后李贽《论语评》、张岱《论语遇》与冯梦龙《论语指月》等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诠释典范与必要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2.
《于丹〈论语〉心得》创造近年来国内出版界的销售神话,而其背后“推手”中华书局的市场化探索思路,更给困境中的传统出版社打了一剂足够振奋的强心针  相似文献   

13.
80岁的王蒙又出新书了,继《老子的帮助》《庄子的奔腾》后,这次他"瞄准"了孔子。《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王解"与"评点",再现《论语》的微言大义,是王蒙对《论语》的大量读书心得,经典解释转述,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进行阅读理解发挥。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论语》原有段落的排列,重新编辑组合,根据其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分别予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和南怀瑾先生当年的《论语别裁》是有很大区别的,《论语别裁》是对《论语》的解读,而《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与对话。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但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右文说”的观点来考察这一问题,即凡从“仑”得声的字多与“条理”、“规则”这一涵义有关;而《论语》之“论”之所以应该读为平声,则又是一种破读。故而,“论语”就是“伦语”,也就是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微博的流行,博文也受到读者的青睐,它短小精悍、时尚幽默等特点,非常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为了能使博文一路走俏,并且源远流长,本文试将"博文"与《论语》作一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论语》的写作特点以及它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对现代"博文"的创作也许有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管人们是否有所意识,自《东方时空·生活空间》1993年7月打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标识的耶一天起,便在事实上给电视界、乃至整个新闻界带来了一场静悄悄却意义深远的革命。它所体现的写实精神、平民意识取向,犹如一针营养剂,给新闻界又一次注入了活力,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生活空间》凭借精心的制作,再加以其物质媒体——电视的生命活力和传播威力,一经推出,即为  相似文献   

18.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19.
肖允岐 《新闻窗》2005,(4):33-33
笔者阅读了2005年5、6两期《财富故事》,认为其中的“论语”栏目颇有新意,两期刊物共刊发了13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短文章。“论语”这一栏目的内涵具有深邃的意蕴。《论语》乃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言论集,它是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作,编者用“论语”做栏题,显然是匠心独具。栏目中每个小故事都寄寓一个哲理。读后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20.
《女论语》是由中唐时期的才女宋若莘、宋若昭姐妹编撰的,它以女性的视角,对儒家"礼"的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明末时期的儒者王项将其选入《女四书》。《女论语》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着极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