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月中旬,经过编委会多方讨论和论证,衢州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的主打民生栏目《黄金新闻眼》专门辟出了一个小板块,取名为“记踩街”。所谓“记踩街”就是栏目组每天派出一组记,在市区的主要路段通过步行的方式对“街面”进行地毯式的巡逻,一旦发现新鲜事、喜闻乐见的事、突发事或群众反映的事马上就地进行采访,记通过现场出像、现场叙事的方式快速化、零距离报道该事件。通过3个月的运行,这个板块已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成为该栏目一个不可或缺的子板块。“记踩街”之所以出现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笔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万豪酒店遭遇恐怖炸弹袭击。各路媒体记倾城而出,直扑爆炸现场。作为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的摄影记.我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由于事件突然,现场混乱,以至于现场的摄影记很多激动不已。第一次采访重大爆炸新闻的法新社摄影记巴勇说:“我太兴奋、太紧张了.这摩托车头盔戴了一天居然忘了。”现场面对“热新闻”的摄影记并非人人有所收获.例如美国自由摄影师理查,因未能在现场拍到令自己满意的好照片而十分懊丧。  相似文献   

3.
在延续了百年的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大家都知道有关“新闻五要素”(简称“5个W”)的理论对新闻记所产生的专业影响力。近来,读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则对书中首次提出的“新闻5个SO”产生浓厚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文重 《青年记者》2007,(7):57-57
全国“两会”期间,各大部委和省市地方的新闻发布会,均是中外记追捧的活动。闭幕式当日举行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中外记会,更是高潮所在。在这些大大小小发布会上记是怎样得到提问机会的?这折射出诸多别样的意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娱乐新闻中的"春光"价值几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在影片《忘不了》中饰演未婚妈妈的张柏芝因为在拍片间隙逗“儿子”玩,“一度不慎露出了黑色底裤边,大泄春光亦懵然不知”。为了证明此事并非记杜撰,该报还配发了一幅“视角独特”的新闻图片:穿着裙子的张柏芝蹲下时,裙下之物依稀可见。单纯从新闻专业的角度分析,这位记的功底着实了得!要想抢到这样集“可读性、娱乐性、轰动性”于一体的独家新闻,没有对女明星“春光”的高度敏感和把握稍纵即逝机会的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的娱乐新闻除了可以满足一些人偷窥明星隐私的欲望、使报纸的销量一时增加几份外,我不知道它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慧 《青年记者》2006,(16):77-78
在记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而当“富”记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7.
胡祥修 《青年记者》2006,(10):52-52
我们反对记“泡会”,但不能因此否定记参加会议的必要性和意义。事实上,在机关“听会”,与走下去调查研究,往往并不排斥。因为了解了上情,才能吃透下情。笔在记站工作多年,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驻地记要善于“听会”。作为上一级党报的驻地记,对地方的会议一般没有报道任务,为什么还要“听会”呢?  相似文献   

8.
记的素质,就是一个记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在日常生活和会面中,我们习惯把记尊称为大记,那何为大记?大记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相似文献   

9.
电视是一种画面与音响有机结合的传播媒体,比之书面传媒更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电视新闻要求其所摄录的画面都应是真实的,现场的,因而是可信的。但是记对突发性的新闻事件不可能有预见性,这就导致摄像记无法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现场,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电视记最大的缺憾莫过于痛失第一现场了。但这并非是不可弥补的缺憾,现在在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现场再现(模拟),就是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钱葳 《视听纵横》2003,(3):88-89
2000年浙江电台在现场报道上作了大胆尝试,浙广早新闻推出“一线报道”栏目,该栏目主要是以记现场口述报道为主,要求记“开口”,从现场直接发回报道,通过两件多的实践,现在采访部记已经做到人人能“开口”,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善“问”,又要善“记”。“问”得巧妙并且“记”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质量,为下一步撰写稿件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深喉”费尔特成功隐身了30年,包括政府在内,从没人能确知他就是《华盛顿邮报》记的“线人”,这几乎得完全归功于记们的“就是不说”。对这种“有权拒绝透漏消息来源”的所谓“记特权”的法律争议,始终没停息过,但大约还是认同多。有意思的是,我查了一下,这个“就是不说”的“特权”,打从中国记远祖的时候,职业律条就曾经这么定过,原来并不是美国的发明。  相似文献   

13.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4.
在探险活动结束时,一些探险队员说:“你们改变了我们以往对记的看法,原来记这么有毅力和能吃苦。”  相似文献   

15.
又到一年一度的消费维权“3.15”,作为为消费提供现场新闻援助的记,听到电信行业利用人们对新技术、新业务的生疏,预设消费陷阱,肆无忌惮侵害消费权益的投诉,看投诉无奈又无助的愤愤然表情,置身其中,让人顿感血脉贲张,很快《消费权益日电信投诉居多》一稿在本人所供职的《大众日报》刊出。  相似文献   

16.
谈新闻现场     
《视听纵横》杂志2001年第6期刊登了金华电视台倪琦君同志《走出现场报道的误区》一,阅后颇有同感。确实,现场报道不仅仅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更有其在新闻内容上的限制,不能只是记在现场简单地、随意地说一通。顺着这个话题,本人想再深入谈谈现场报道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元素“新闻现场”。这里所说的新闻现场主要是指组成现场报道的有新闻记出现的新闻现场镜头。  相似文献   

17.
一支规范和优秀的记站队伍,不仅是助推驻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喇叭简”,而且是报社发展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但是怎么样建设和造就一个优秀的记站,一直以来是困扰各家报社管理的难题,也是许多报社驻地记站工作始终在不断探索的常新课题。笔以为,要搞好当前的记站工作,关键是要摆正“三个关系”,把握“三个原则”,运用“三个技巧”,做好“三个服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电视现场直播以最快的速度、最逼真的形象同步向现场观众传递信息,把观众带到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亲历“正在发生的历史”。据有关专家统计,直播和录播的收视率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 尽管大家都知道现场直播是提升媒体核心  相似文献   

19.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20.
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置身现场,手执话筒,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前,面对观众叙述新闻事件的情况,采访当事人或现场有关人员,向观众作报道的一种颇具电视特色的报道形式。它包括记的现场叙述报道加上镜前采访。这种报道形式活泼,可看性强,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的不少节目。浙江电视台更是开出了以此报道形式为主的新闻栏目《新闻现场》,可见这种报道形式的魅力。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目前的一些电视新闻为现场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