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是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热"中涌现出来的,是在将西方"新潮"理论本土化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对主要是2000年以来的有关"症候式分析"的部分学术研究论文的综述,试图使读者对症候式分析的理论内涵、个性、文学史意义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识。在当前文学和文学研究事业普遍处于不景气的整体情势下,体现了强大的综合能力与灵活性的"症候式分析"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文学界"重写文学史"热潮的展开,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应运而生。蓝棣之从掩藏的"症候",虽显犹隐的"症候"、"症候"与历史文化、理论的"症候"四方面入手,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以"症候"的发现为突破口,以"症候"的解决为切入点,以其新颖独特,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文学的形式上随着历史的嬗变也发生着一些变化。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在内容思想上延续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本文主要针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两者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以加深对"底层文学"研究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因传媒媒介的不同,"底层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大相径庭。本文以文学的传播为着眼点,探讨刘庆邦小说《神木》的书写价值,分析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盲井》的传播效果,论述不同媒介形式下作品对"底层"境遇的呈现与遮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的是两个相互承接的角度:第一,"底层文学"的合法性.和"否认'底层问题'文学的虚构和美学化"的观点相比,那些关于"底层问题具有文学表述必要性"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论述包括底层的自我表述缺乏历史理性的总体观念、雅俗问题、文学必要的社会效用等等.第二,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规定背后具有深刻的话语意图,人们要从中寻求风格的历史延续性,但"现实主义"到底是人们对"底层文学" 风格的总结还是一种必要的"建构"?文学的题材和文学的社会功能能否规定文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在重写文学史中重新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试图把过去作为政治依附品的文学解放出来,让文学成为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人在文学作品评价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而蓝棣之的症候式批评方法,正是通过探析作者的深层精神世界,完成对作品的再评价,是在强调主体性前提下以一种极具个性眼光进行的一种重写文学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叙事学理论中空间叙事的研究视角为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一方面空间是客观存在——人的生存实质上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另一方面,空间也通过人的感知而存在——"被经历的空间"。而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底层文学,也同样关注其生存空间,这就为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底层文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徐则臣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书写总是连接着当前社会的精神血缘,以故事中的人物镜像坦诚剖析自我灵魂。徐则臣的作品大多于故乡"花街"和都市"北京"这两个空间展开,在独特的时空形式中形成了"花街叙事"和"京漂叙事"两大系列。他用一代人成长和漂泊的文学母题叩问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拒绝失语的"70后"作家群体依附于个人成长经验和对当下生活的现实感受,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世界,完成着对后中国经验的症候式表达。对徐则臣的创作范式进行剖析,恰也可以触及"70后"作家群体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底层文学"的写作及论争如火如荼,"底层"这个词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本文从底层文学出现的原因,底层文学的研究现状,底层文学出现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底层文学面临的出路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重拾人们一度冷却的底层审美热情。  相似文献   

10.
"底层写作"的出现开拓了文学的领域,带给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新的天地,然而底层文学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和素养,本文试图对底层文学写作"惊悚式苦难叠加的叙事陷阱"和"苦难之外的主题缺席"两个方面的流弊进行反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的传播速度和关注度也在随之提高。在这一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社会热点问题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特点,对民族院校大学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类型及关注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相似文献   

13.
从社团流派角度考察,高晓声、方之、陆文夫三人是"探求者"文学社群的中坚人物。出于对文学艺术的执著探索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他们提出了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的文学主张,"文革"中因此罹难。新时期复出文坛后,其创作心态处于知识分子文化、底层民间文化及革命话语表达这三种创作心态错综复杂的隐痛之中,这三种创作心态也正是一代作家由对于文学精神以及道德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生成,所以他们的创作具有"辛辣、糖醋、苦涩"的特征。他们以强烈的"探求"意识创作的小说参与了"文革"话语的终结和文学制度的重建,这种参与主要是作为"底层"对于文学精神的执著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执著于文学精神的底层表述是当下小说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出现成为文坛热潮,首先,底层写作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化紧密相关,其次,底层写作也是文学观念、实践自身发展的合理走向。文章着重分析底层写作出场的文学语境,追寻底层写作与新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由中心到边缘的大背景,从知识分子内在的自身发展和外在消费主义带来的浪潮分析"底层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身处的焦虑,来探索"底层知识分子"的道路。从"民族-世界"的横坐标上,底层文学是为民族的文学,从"个人-时代"的纵坐标上,个体不落后于时代,不拘于苦难模式,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审美性超越,通过干预灵魂"来"干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之初,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回应。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纯文学"共识,发展到90年代表现出文学的"不及物性",对此批评者深表不满。文学能否保持其本质化的"纯"成为批评者的质疑所在。与此同时,"底层写作"成为突围幽闭式的"纯文学"新的写作可能,但突围之后,"纯文学"观念与理想是否需要摒弃,在笔者看来仍然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底层写作”对于政治性“底层”的过度关注,为其开拓了艺术的空间,也使其存在着难以持续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坚持“底层精神”的前提下,“底层写作”应当汲取“左翼文学”的缺陷教训,将“政治的底层”内化为知识分子“生命的底层”。在这方面,抗战文学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家在"底层文学"中塑造"底层形象"时,常以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表述底层时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将底层人物想象为具有极大苦难而必然走向堕落或者为了道德的完善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这却掩盖了底层的真实情形,与底层文学的初衷相背,成为"底层形象"抒写的一个怪圈.  相似文献   

19.
“个人化写作”、“私人写作”是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对公共生活变迁的文学反映,是文学自律的时代发展,是弥合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粘合剂.陈染、林白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性别政治、时代症候和自恋共同体等多重因素的混合体,很有必要探究其文化隐喻、时代症候和合法性困境.  相似文献   

20.
打工诗歌由于打工诗人对底层现实的"非代言式"表述而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呈现打工者生存痛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郑小琼的激情式,其特点是对强烈痛苦情感的直白宣泄;另一种是谢湘南的冷静式,其特点是以凝炼的意象冷静地抒发感受.但持两种写法的诗人在对苦难的认识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有将苦难神圣化的特点.打工诗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