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N”的结构歧义除了由动宾短语与偏正短语同形造成的之外,一些“V+N”偏正短语的内部也会因为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这类“V+N”偏正结构歧义的形成是因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既可能是同位关系,也可能是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焦点理论看否定式偏正结构的否定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语言学上的焦点理论,确定了带有标记的否定式偏正结构的否定焦点是结构中的修饰成分,指出偏正结构中的“的”、“地”、“得”在分别作定语标记、状语标记和连接补语标记的同时也可以起到聚焦标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能进入“N1 ( 的 ) N2 ”格式并造成歧义的 N的小类进行了考察 ,然后从词汇意义、句法关系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N1 N2 ”和“N1 的 N2 ”这两种格式不同的歧义类别 ,指出各种歧义类别产生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 ,并分别给出了各自的分化方法或分化格式。 (对因语义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本文将分化的单义格式列表加以形象说明。)文章最后对“N1 N2 ”和“N1 的 N2 ”两种格式在歧义的类别 ,N1 与 N2 的小类、结构关系、语义关系上的不同作了一个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语义结构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片段中表层句法结构相同而深层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样式。歧义研究重在探讨歧义的制约和分化。在“N1 N2”这种语义结构歧义格式中我们主要分析偏正结构内部的两种歧义格式:S1“N1 N2”(玩具工厂)和S2“N1′ N2′”(华侨商店)。S1中N1既可以表示N2的用途,也可以表示N2的材料。S2中N-′既可以表示N2′中动词性成分的施事者,又可以表示N2′中动词性成分的施与对象。特定的句式及内部组成部分都是制约歧义产生的重要因素,根据句式变换和语义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分化为必然产生歧义的格式与单义句式。  相似文献   

5.
一层偏正结构的内部歧义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对现代汉语中的一层偏正结构的内部歧义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此类结构的主要歧义格式,探讨此类歧义结构的构成原因。首先介绍了歧义的定义和目前大致的研究状况,其次,对一层偏正结构“N1+的+N2”类格式由于隐性语法关系不明和其它原因产生的歧义进行分析。再次,对“V+N”、“N+N”类格式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以歧义实例为切入点,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探讨了一层偏正结构的内部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6.
含“的”偏正结构即定语和中心语构成的偏正结构,这种偏正结构中的词语靠“的”连接。各类词都可进入这一结构模式,我们主要讨论由三类实词即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洪美珍 《考试周刊》2015,(24):85-87
<正>定语从句是高考的考点之一,学生在高一年级就具体学习了这一复合句型,但从整体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并不好,看似简单的几个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运用,实际做起来却错误百出。究竟怎样才能将这一句型运用自如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就叫做定语从句。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先行词,具有先行词是定语从句与其他复合句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找出先行词恰恰是学生不能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VN_1 N_2”语言结构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的“VN1 N2 ”结构有两种形式 :“VN1 N2 ”式和“V N1 N2 ”式。“VN1 N2 ”式 ,由动宾式动词后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的语法关系有 :“谓 补”、“谓 宾”等 ;“V N1 N2 ”式 ,由及物动词后带名词 ,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语法关系有 :“谓 宾 补”或“谓 双宾”等。现在这种形式较多地出现在报刊上 ,是由语言自身发展演变、形式本身的表达作用、受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构形式是对古代汉语中“V N1 N2 ”结构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华莉 《培训与研究》2009,26(7):22-24,42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句子的修饰语指的是定语、状语。一般也把它们叫做句子的“修饰成分”或“附加成分”。说它们是附加成分是就其结构特点而言的,而不是指它的表意作用说的。恰恰相反,这种附加成分在句中的表意作用却是极其重要的。再加上句子的修饰成分往往结构复杂,含义丰富,不把修饰成分的内部结构及其所修饰的关系弄清,就无法  相似文献   

13.
“V·N1·N2”结构中,“V’表示动词,“N1”指代名词或代词,“N2”代表名词及名词性词组。这种结构,汉语里面比较常见。这种结构,一般情况下能变换为“把”字句型和“被”字句型。从变换角度分别考察它们有何不同。为何不同,从而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便于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07-110
现代汉语中名词与形容的组合(N+A)有"主语+谓语"和"状语+中心语"两种结构,两者在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状中式NA结构在句法上主要作定语,形成"N1A的N2",结构中的形容词A只能是强态形容词,N1一般是有确定量的具体事物,N1与A的组合相对自由。相较于"数量词+名词"结构,"N1A的N2"的表达更加精确具体,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N_(受1) V N_(受1)句型的分析和近似句型的比较,概括了汉语句子变换形式的丰富与否,不但取决于“述语”的词类等因素,还取决于主语与宾语所存在的关系,尤其是隐性语法关系。在分析N_(受1) V N_(受2)句型中是以变换为中心并辅以语义、表达等手段来概括其特点的。N_(受1) V N_(受2)指“南瓜刮掉了皮”、“文章删去了一段”、“小张割掉了阑尾”,“房子租给他一间”之类的句子,其特点如下: (1)主语,宾语均为受事成分。主语与宾语之间有从属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V多为述补结构(A、B、C类)也可为单一动词(D类)。 (3)变换形式比较灵活。  相似文献   

16.
定语是与中心语相对应的句法概念,在语义上却不一定对应,语义也对应的是典型的定语,不对应提非典型的定语。“他的老师当得好”和“开他的玩笑”中的“他”就是非典型定语的两种表现,前者是语用简化的结果,后者是语言结构在语用中类推的结果。不管它们在语义上有什么表现,语用上有什么特殊,其句法地位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17.
研讨了“时量+N(P)”中能够进入的N(P)的语义特征——具有过程性或时段性;以省略插入点、“时量+N(P)”作何种句法成分、成分易位应对的情况,具体辨析了“时量+N(P)”有状中与定中两种句法关系;其语用价值是表达的省略、简练性,“时量+N(P)”也有活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目前关于偏正结构中结构助词"的"、"地"用法存在分歧的现状,提出在偏正结构中结构助词"的"和"地"的分工,有助于汉语表达的精确化,避免发生歧义。并主张当动词或形容词做宾语时,只要其不再带宾语或补语,其前面的修饰语都应看作是定语。这是因为:一是当动词或形容词做宾语时,只要其不再带宾语或补语,都具有一定的体词性特征,而体词性词语前面的修饰成分,应当看作是定语;二是这样做可以使问题简单化,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文化”.如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故而“文化类散文”也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但大家可以参考现代散文名家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体现了文化类散文的特点。课本上选有他的《信客》,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霜冷长河》《文化苦旅》两本书,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动名组合序列的定中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研讨汉语动名组合序列的定中结构 ,探析动名定中组合的选择限制和构造特点。主要论述内容是 :“V N”定中组合对“V”和“N”的选择限制 ,“V N”定中结构的扩展形式和句法与语义属性 ,动词作定语的形式和性质及其定中结构体的四种基本形式 ,最后归结全文要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