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梗概,结合"美国梦"的含义和起源,解析了"美国梦"的文化价值内涵,包括其核心文化价值,思想基础,及实现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分析美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根源.众所周知,美国文化源自欧洲大陆的清教文化,殖民地时期的清教思想是美国信念的首要来源;而源自欧洲的自由民主思想亦对美国民族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瑜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132-133,136
美国梦集中体现了美国文化精神,也是贯穿美国文学的一条红线。本文从五个不同的侧面探讨美国梦的渊源和构建。  相似文献   

4.
美国梦主要指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取得成功和实现幸福的梦想.平等是美国梦实现的基本条件,个人奋斗则是其实现路径.当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美国梦失去了信心,人人享有追求幸福的美国梦变成了人人享有幸福的梦,人们越来越不再愿意经过个人努力拼搏而实现个人梦想.其原因包括收入差距大、宏观经济不景气、政府不能正确发挥作用等方面.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要以美国梦的发展变化为鉴戒,正确发挥政府积极作用,加强中国式平等建设,创造并保证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父母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毕岚 《海外英语》2011,(6):362-363,373
清教思想作为美国文化的根源,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清教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更透彻地了解美国的文化,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整个研究过程,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综合各方查得资料,采用了对比、分析等方法,剖析出清教思想对美国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时期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长征文化为构筑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仰、规范行为,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文化载体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金鑫 《华章》2007,(4):131-131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结就是"美国梦"."美国梦",并不是一般的超越现实的梦想,而是贯穿美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国民精神的理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人们赋予美国梦不同的含义,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仅象征着物质上的成功,同时还有着对精神世界的孜孜追求.本文则通过三个作家所代表的三个典型时期来阐述美国梦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旨在表明:表明美国梦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吸引促使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关注精神追求;引导人们恰当地协调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英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的俚语,其中大部分俚语都来自亚文化群体。该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讨论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体,这些俚语反映了亚文化群体成员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了解美国亚文化群体及他们的俚语词汇能够帮助我们对美国文化,以至西方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朝霞 《考试周刊》2011,(60):24-25
一个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思想、文化、风俗、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对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美国文学从其萌芽状态起就受到清教思想的强烈影响,清教思想在美国文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清教思想影响着美国文学的主题、目的、语言等诸多方面。探讨清教思想与美国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正确理解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普遍主题的诉求和对特殊性的确认之间的复杂张力与对话关系,构成了美国中国学思想研究的对话核心与展开主轴。对话理论在人文思想领域方法论中强调对话的多主体性、平等性和文本的对话性与媒介作用,亦构成这一文化对话的重要内容。众多汉学家首先对根据西方自身经验而得的既有假设进行纠偏,确立中西文化各自的主体性和平等性;以此为前提,在平行对话的层面上,着眼于中西文化共相的方法,通过寻找普遍主题和相应的思想文本处理方法来构建文化对话平台,着眼于中西文化殊相的方法,通过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情境性研究方法来强化中西文化对话的双主体性;而对历史上的直接文化接触和其中的知识分子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历史情境角度寻找文化对话交流的范式,并形成了历史上的文化对话、研究者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双重对话形态。这些研究视角构成了中西文化视域碰撞融合中的各种动态平衡的对话关系,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经验,值得持续注意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剖析了经济丑闻中美国公司治理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揭示了经济丑闻后美国公司治理中信用机制重建的理念基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考察美国大学课程,主要是以哈佛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变化来阐释美国大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特征,侧面揭示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大学领导人的教育理念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郊区化是人口、就业岗位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的离心分散化过程。美国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成为郊区化国家,郊区人口超过中心城市。但是笔者认为这不能说明中心城市在郊区化过程中地位下降,日趋没落。中心城市在美国社会中依然占据着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结合研讨式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主要增加了信息搜集与汇报、课堂讨论与陈述、课后心得与提问三项内容,将考核覆盖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比较传统考核与改革后考核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后者在督促学生学习、考察学生能力方面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向工作过渡(STW)的改革曾经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但伴随着2001年STW机会法案的废止,STW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学校向生涯过渡(STC)继承了STW改革的核心理念,继续致力于改善美国青年的生涯准备.分析从STW向STC转变的背景,比较这两种改革之间的异同,可以探求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私立中小学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状况,总结分析了近30年来美国私立中小学的自身状况和发展环境的一些变化,并将其变化特征概括为开放与竞争、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试论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探讨了美国高校现行招生政策及制度的形成原因,分析总结了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供我国高考改革借鉴的三个理念:1)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分类发展;2)加强统一能力考查;3)高校用综合选拔标准与特殊录取标准引导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革新及美国经验的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就业压力,莘莘学子不断质疑所接受的高等教育。针对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现状,通过分析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措施而提出深化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浅析曹唐游仙诗的内容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唐游仙诗突破了传统的游仙诗模式:抛弃了追慕神仙、寄托寓意的主题;游戏笔墨,运用近体诗的形式将神仙故事诗歌化,使之转化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同时,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Entrepreneurship i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s not strictly commercial. It is also defined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author, who is the Provost and Dean of Faculty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ulgaria at Blagoevgrad, describes the setting up of this university in 1990‐1991 as a case study in educ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This American‐style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has become very successful through offering a curriculum that is unique to the Bulgarian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employing faculty and staff who have a very strong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commitment to the institution and its mission. The university operates according to democratic principles of shared governance with an emphasis up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tate‐of‐the‐art facilities in such areas as Internet access, computerization, and library automation. The university has made a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the Bulgarian cultural, linguistic, and material environment, and has won the respect of the traditional Bulgarian academic establishment. Success in this case is illustra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defined as taking an exciting idea and making it work in spite of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