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牛顿先生在其大作《红楼梦植根湘土湘音》(2003年8月6日《中华读书报》“学术双周刊”)一文中,仅仅根据从《红楼梦》中所搞引的一些片言只语,就断言《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一位有在湖南长期生活经历的人士,可谓“石破天惊”。但在石破天惊之余,也感到有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主观臆测之嫌。 先不讲别的,单就作者在该文中所列的《红楼梦》的一些语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韩阳)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选秀活动近日在各大分赛区陆续启动。11月16日,一部由权威红学专家撰写的系统介绍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普及性读物——《话说<红楼梦>中人》由长江出版集团旗下的崇文书局出版并已在全国各大书店正式销售。与曾经热闹一时的“索隐”“揭秘”“正说”“妙解”《红楼梦》不同的是,这部普及性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本身,从“作品”出发,吸纳了百年来《红楼梦》研究的成果,着意于《红楼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阐释。问及该书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时,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红楼梦学…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4.
我爱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一本最经得住读,经得住分析,经得住折腾的书。《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读《红楼梦》,就是与《红楼梦》的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经验交流”。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以《红楼  相似文献   

5.
2006年,北京电视台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举办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把中国经典名著与火爆的选秀形式嫁接起来,制造了2006年度规模不小的一次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6.
2006年,北京电视台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举办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把中国经典名著与火爆的选秀形式嫁接起来,制造了2006年度规模不小的一次文化事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读《红楼梦》,看《红楼梦》,听《红楼梦》,尤其是听.已成为当今电视生活的一部分。中央电视台自从开办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让一部《红楼梦》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不爱读书的部分年轻人心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另一方面,百家都讲.特别是讲红楼者居多,所以个别专家也有误导,也难怪,红楼已形成了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8.
花俊苹 《大观周刊》2012,(50):28-28
2010年2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江苏台播出,经过“红楼梦中人”评选一路到电视剧的开播,一直为大众所关注:且好坏品论不一。本文着力在它的服饰色彩方面,从传统配色与现代配色中寻找撞击点,来探讨新版《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文化。  相似文献   

9.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吧。《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使香菱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掌握了写诗的本领。林黛玉首先强调“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是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立意”是写诗的重点,也是写文章的重点,林黛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朝鲜国内正掀起一股“红楼梦热”。尽管朝鲜不少民众早就看过中国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对贾宝玉、林黛玉这些角色也不陌生,但这部“反封建”的歌剧,还是让众多朝鲜观众涕泪涟涟。  相似文献   

11.
回顾1988年的工作经历,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使我感受最深的一条就是坚持了“扬长避短”这一原则。我县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动态性消息,经过在邮路上的长途跋涉,到达上级新闻单位编辑部时往往就成了旧闻,这是我县在所处地理位置上的一大弱点。但正因为我县偏僻荒凉,交通困难,生活和工  相似文献   

12.
就在《三国》“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不,刘备来了”、新《红楼梦》“黛玉裸死”,引来观众调侃揶揄之际,广电总局一项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  相似文献   

13.
《陕西档案》2010,(5):59-59
新版《红楼梦》在各大电视台播出后引起热议。《红楼梦》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事无巨细地告诉我们,200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其中的养生方法至今值得现代人学习。“红楼养生当代解读第一人”之称、著有《红楼梦养生智慧》的沈雁英教授,以及曾写过《红楼梦中的养生秘密》一书的杨力教授,讲解红楼梦中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4.
全球海选,上亿投资,大腕云集的制作班底,豪华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将要带给观众什么不同?随着8月21日“红楼梦中人”全球大型选秀活动正式启动,历时8个月、沸沸扬扬传了三年的电视剧《红楼梦》重拍终于不再只是传闻。截至10月7日,已有11.8万人报名参加“红楼选秀”,60%以上是大学生。选秀也带热了一系列与《红楼梦》相关的产品。北京大观园的游客仅在活动宣布后10天就比原来多了4成左右,各种类型的红学讲座遍地开花,听者众多。和以往不同的是,人群中更多的是年轻人的身影。“红楼海选”总负责人张强告诉记者,北京电视台前段时间重播86版电视…  相似文献   

15.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清人得舆《京都竹枝词》中的两句诗,一语道尽了当时以读《红楼梦》为时髦的风气。  相似文献   

16.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时写了几百篇稿子,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却是《赶快刹住我县有奖储蓄中的几般歪风》这一篇。它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挑了“刺”,获了奖,更因为它是一篇无意中“拣”来的新闻。这条新闻是如何“拣”来又是怎样获奖的呢? 那是1987年5月26日,我和通讯员小刘一起到县人民银行采访我县金融部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采访结束待我们起身告辞时,银行的同志见离下班只有20多分钟,就邀请我们坐下再聊聊。由于当时我县几家专业银行都在搞“有奖储蓄”,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就很快转到了这个“热点”上。我们首先问起了这次储蓄的效果,对方回答说:存款倒是抓了不少,但从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他们递过一摞报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在中国古代文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图书,莫过于花城出版社的两部关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新书:程甲本《红楼梦》和《红楼新辩》。 程甲本《红楼梦》,在花城版欧阳健等人校注本之前,已有北师大出版社版的张俊等人校注本。从版本学的角度看,两种版本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异;唯一不同之处是张校本参校过脂本,欧阳校本只参校程高本。这细微的差异,反映了一种自觉的、目的明确的学术行为 这就是:花城版程甲本《红楼梦》的刊行目的,不在于版本的异同,而是为了“重新确认程甲本《红楼梦》真本的崇高地位。”(花城本前言)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12月12日刊登毛志成《〈红楼梦〉的“负效应”》一文,提出“《红楼梦》最大的负效应之一,便是倡导了‘雌性文学’(姑且如此称之),并使其那种十分绚丽的偏颇性、片面性、混沌性绵延至今,乃至使今天的许多华语作家仍在伪‘女性解放’中盲游”。文章还说,《红楼梦》“所发现、所承认的‘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美’,只是:1、异性美;2、奴性美。书中的林黛玉,全部‘美’都来自一个光源,即对贾宝玉一个人的忠诚、挚爱,此外并未做过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历史来读。他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不了解社会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对《红楼梦》的评价相当高,曾多次强调《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部书,并认为这是一部写得最好的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