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里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4.
广播人心中的“记者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获得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先要感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培养,感谢10多年来不断深入的广播改革给予我的机会。广播新闻是集体配合的结果,荣誉归于广播的发展,归于大家的同心努力。 我以为“范长江新闻奖”提倡的是一种“记者精神”。对于“范长江新闻奖”,自己未曾想获此殊荣;对于“记者精神”,却心向往之。广播要在媒体激烈竞争中走出新路,需要这样一种职业精神。我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对“记者精神”有以下的感悟:永远站在时代航船的瞭望台上 记者的职业魅力在于,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初干广播,知道了二次大战…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幽默感目前有点“久违了”. 我以为有些新闻,如果加强了幽默感,更能撩人情趣,更能楔入读者的记忆中枢,从而陶冶人的情操. 新闻幽默的作用,其深刻程度是一般新闻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打击作用: 正在纽约参加35届联大的越南外交部长阮基石举行了两次记者招待会,大谈中国威胁。一位女记者问:“我记得在越南抗美抗法战争中,中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共产党员要强调“讲政治”,那么,我以为,在新闻战线工作的人们,无论你是党员还是非党员,是老总还是部门负责人,是高级编辑(记者)还是一般编辑(记者),无一例外地都要强调“讲政治”。 毛泽东同志有言,要政治家办报。“讲政  相似文献   

7.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新闻队伍中的个别编辑、记者的人格失缺,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和“虚假广告”屡禁不止。这些社会公害严重损害传媒的形象和公信力.塑造新闻工作者的高尚人格素质成了当务之急,范长江说,“有了健全的人格,才配做新闻记者”。重温这句话,仍发人深省。我以为,守责、守法、守信、守德,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人格的四要素。  相似文献   

9.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重庆商报6月5日《七旬“怪老头”医媒都怕他》一文,颇有感触。记者在这篇短小精练的报道中,通过记者巧遇并发现其新闻,将一个七旬“怪老头”为民服务的热心肠和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的精神刻画得生动逼真,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我以为,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倡导。其一,记者善于于平凡处发现新闻,可见作者具有较敏锐的新闻眼光。挖掘日常生活之中的“陌生”,寻找藏于平凡之后的更深层的真实,既是时代赋予记者的神圣职责,也是记者平时学习、修炼、提高采访写作技巧的一个真实实践。“你要到哪里?等人吗?如果到上清寺要坐237路车;如果到…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去年第十一期,刊登了一篇《对报纸通讯工作的三点意见》,其中第二点讲的“应该改变通讯员一稿多投现象”,我十分赞成。但我以为,这首先要从编辑部和记者做  相似文献   

12.
今年第4期《新闻战线》刊登了楠客的文章《要带“责”批评》,提出记者要带着高度责任感去写批评稿,这个看法我完全赞成。楠文还说,“你放了老虎打老鼠,‘舆论’实际上是不以为然的。”不要放掉老虎,我也深以为然。我想饶舌的是,打老虎固然不易,打老鼠的记者们,也是很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你同行》专栏的主持者要我写篇文章,说说自己作记者的体会,叫作“经验之谈”。他告诉我这个专栏是专门为年轻一些的记者辟出的。我平心想来,实在没什么经验好谈,只是有一个希望,欲说还休,欲罢又不能。这希望在我已经抱了十几年,这就是,作为记者能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写给我们的读者。新闻真实,是对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追求真实,即真实地展示报道对象的本质和发展前景,给人以启迪或激奋的效应,亦是记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十年前我刚刚开始干这一行当的时候,曾经以为  相似文献   

15.
何潇 《新闻前哨》2000,(4):43-44
我不知道各位新闻界的同行是不是与我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如今的记者,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家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一般像这样的会,都会发点礼品或者红包什么的,但就其新闻价值而言,没有啥内容,顶多是个一句话新闻,或者简讯什么的。可当我拿着请帖前往会场时,我发现那里已经有十几位我的记者同行了,有的甚至是一个新闻单位就来了五、六个人,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自己跑错了会场,与别的记者撞车了,就试着问了一下负责接待的人,他说:“每一个新闻单位只请了…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现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4期《新闻战线》刊登了楠客的文章《要带“责”批评》,提出记者要带着高度责任感去写批评稿,这个看法我完全赞成。楠文还说,“你放了老虎打老鼠,‘舆论’实际上是不以为然的。”不要放掉老虎,我也深以为然。我想饶舌的是,打老虎固然不易,打老鼠的记者们,也是很有难言之处的呢。新闻界同仁们对老虎与老鼠的含义,是再  相似文献   

18.
向新闻背景要“效益”指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把报道中被舍弃的与新闻主体相关的其他有价值的新闻资源,通过记者的合理利用,使之从新闻背景转换成“背景新闻”。开发利用这部分资源,就等于扩大了新闻的外延,同时也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如1997年8月泰州市区陵园路即将建成通车时,市电台“1341新闻  相似文献   

19.
写一手好文章的古代文人往往自喻有“两把刷子”.如今,以码字为生的记者,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则难以在新闻队伍中站稳脚跟,难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难免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累. 从业10年,一些认识我的朋友喊我“好人记者”,因为我报道了不少于300位安徽好人和中国好人.“好人记者”与“好记者”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一样.什么样的记者才算“好记者”,在我看来“两把刷子”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