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新涯  达央 《华夏文化》2010,(3):39-41,36
<正>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以口头文学形式在西藏民间流传千馀年,现已有一部分整理成书,共120多部,100多万行诗,2000多万字,是"东方的荷马史诗"。号称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有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产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有3000行;《伊利亚特》24卷1万5千多行;《奥得赛》24卷1万2千多行;《罗摩衍那》7篇1万8千多  相似文献   

2.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3.
范曾 《中国文化》2010,(1):171-171
<正>子曰诗可兴、观、群、怨,"群"者,唱而和也,宋玉《答楚王问》,郢中之歌者,其为《下里》、《巴人》,和者众;其为《阳春》、《白雪》,和者寡。周汝昌、顾随二公之诗词,盖和而寡者也,二公阅世既旷,感慨遂深,而摛藻霞蔚,浑脱浏漓,自是斲轮老手,不烦赞叹。今以二公之诗词,略述唱和之大旨。  相似文献   

4.
北宋宋庠、宋祁兄弟时以"双状元"闻于世,有关二人的轶事传说多见于历代文籍。自《青箱杂记》从诗谶角度记载时知安州的夏竦命少年二宋作《落花》诗之事,后世相关记述基本沿其诗谶观念,但在《落花》诗成之时的问题上有出入,当代各家宋诗选本对此也有误注。本文在考证《落花》成诗问题同时考证出夏竦知安州的时间,可补李之亮著《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相关阙如。  相似文献   

5.
<正>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精华,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其中木兰的形象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并成为女英雄的代名词。这位女英雄隐藏自己的身份长达数年,更让人觉得实属不易,诗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 2 6号简以“”所评析的《浴 (谷 )风》篇应当属于《邶风》而非《小雅》。简文“”非必以音转而读若悲、负等字 ,而应当依其本来的意义为释 ,其音、意皆与“马矣”一致 ,含有闭塞、偏执之意。《诗·邶风·谷风》的主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现弃妇之怨 ,而是在客观的叙述中蕴含了对于弃妇偏执情绪的委婉批评。孔子的婚姻观念中重视夫妻间的情爱和相互理解 ,“好美”、“好色”虽然位置在德操之下 ,但并没有被摈弃、被鞭挞。战国楚简的相关记载为认识和理解孔子以及先秦儒家的婚姻观念 ,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邓稳  范佳 《中华文化论坛》2015,(3):41-46,192
屈原开创的一种新兴文体,经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迭代创变,终于形成一种名为赋的文体。但在"赋者,古诗之流"的赋体起源观影响下,东汉《楚辞》注家王逸开始以《诗经》解释屈原作品中的"诗"字,洪兴祖《楚辞补注》承此不变,遂使"赋自《诗》出"的观念牢不可破。通过梳理以《诗经》释屈赋之"诗"的阐释现象,绾合《诗经》在南楚传播的特点及出土文献《采风曲目》考证屈赋之"诗"字不指《诗经》而指"自作之辞",揭示出儒家《诗》教观念对赋体缘起问题的遮蔽。  相似文献   

8.
宋志坚 《寻根》2010,(2):82-85
<正>鲁迅辑录的古籍,历时最长费力最多的是《嵇康集》(共10卷),篇幅可与《嵇康集》相当的则是《沈下贤文集》(又称《沈下贤集》)。《沈下贤文集》共12卷,第一卷为赋与诗,收赋三题、诗18首;第二、三、四卷为杂著,《异梦录》、《秦梦记》和《湘中怨》这几篇传奇文,分别收在卷二、卷四之中;第五、六卷为杂记,大多是为他人所作之"厅记";第七、八卷为"书",  相似文献   

9.
陈衍强的诗     
陈衍强 《大理文化》2012,(10):59-60
陈衍强,上世纪60年代生,云南彝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通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昭通市作协副主席、彝良县文联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大家》《中国作家》《诗选刊》《人民日报》《青年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有诗被译成英、日等文字在《世界诗人》等杂志发表,有作品收入多种权威选本,已出版诗集《英雄美人》、《我的乡村》,其中《英雄美人》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大全》中的关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劳伦佐皇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明刊戏曲、散曲选集《风月锦囊》。它所收的《三国志大全》是现存最早的把先行元明戏曲中关羽故事串联在一起的戏曲作品。本文首次专门分析《大全》中每一个关羽上场的选段 ,来探讨《大全》中关羽形象的特点。文章指出 :《大全》中的关羽形象反映着宋元以来民众不断孕育并发展的英雄形象。通过《大全》 ,我们可知民众心目中的、比较完整的关羽舞台形象 ,以及不见于《三国演义》的、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的民间关羽形象。这就是《大全》中关羽形象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青松 《寻根》2010,(5):95-101
<正>受戏曲《盗御马》和评书《施公案》的影响,窦尔敦一直是江湖草莽的形象,这与史实有颇大的出入,我们钩稽史实,力图恢复他的真实面目,对历史人物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窦尔敦的名字有作窦尔敦、窦尔墩、窦二敦、窦二东几种,《清稗类钞》称为"窦开山"。实际上窦尔敦本名窦二东,"尔敦"是音转所致(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相似文献   

12.
李凌 《寻根》2007,(4):30-33
孔子在聚徒讲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诗三百"进行过整理、校刊,作为教材,后来被称为《诗经》,成为儒家六经之一,这是孔子及  相似文献   

13.
李金坤 《寻根》2002,(5):53-57
据初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的“马”字,《风》诗有18次,《雅》诗有18次,《颂》诗有12次,总计48次。至于带有“马”字偏旁部首而分别表示马之性别、年龄、大小、优劣、颜色等有关的专有名词,那就更多了。《诗经》中对马的种类、马的装束、马的本领、马的作用(尤其是军事作用)等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本就此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4.
高黎 《华夏文化》2010,(3):55-56
<正> 和谐一词较早出现于汉代郑玄给《诗经》作的笺注。《后汉书》和《晋书》中也出现过。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郑语》、《论语·子路》、《中庸》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的重视。《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谐思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最终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它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  相似文献   

15.
<正> 《关雎》为《诗经》305篇之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为《关雎》首章之始,其中的"河"如何解释,《毛传》以后各种《诗经》注本、当今诸家通俗读物及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要么解释为"黄河",要么不出注。不出注者,实际也默许为黄河。实际上,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解释为黄河,是有待商榷的。首先,并非所有《诗经》中的"河"都专指  相似文献   

16.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0,(6):19-21
<正>又是春意浓时,海棠未谢,榴花又开,公园里处处花团锦簇。更有一阵阵歌声从松林深处传来,让人分外神清气爽。那是游客自发聚集的"合唱团",已经延续十几二十年了,唱的歌大都是六七十年代耳熟能详的老歌:《二月里来》《南泥湾》……也有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喀秋莎》《三套车》……唱歌的大多是"白发族",但也有"80后""、90后"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7.
北宋的苏东坡 ,是以诗、词、书、画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载入我国文化史册的。他的作品多富于哲理性 ,这从他的两首绝句《琴诗》和《题西林壁》就可窥见一斑 :《琴诗》是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题西林壁》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琴诗》是说弹琴要有琴 ,还要有具备弹奏技巧和音乐素养的弹奏者 ,缺一不可。其概括意义在于阐明一切创造 ,都是主客观交融而成的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云萦雾绕、岭重峰叠的景象。其概括意义在于指出研究问…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生产创作了11台新剧目。7台大型原创新作,其中有专为抗震救灾而创作的文献剧诗《震颤》、彼特执导的莎翁经典喜剧《仲夏夜之梦》、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执导的大型话剧《浮士德》和音乐剧《马路天使》、雷国华执导的经典话剧《茶花女》、何念执导的浪漫悲喜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话剧版《鹿鼎记》。此外,生产创作4部小剧场话剧。王安忆编剧、吕凉执导的话剧《发廊童话》、法国经典悬疑音乐话剧《八美千娇》、杨昕巍导演的贺岁话剧《和谁去过情人节》、贺炬导演的小剧场话剧《新结婚时代》。2008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复排了《秀才与刽子手》、《商鞅》、  相似文献   

19.
加勒比海盗的前世今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振 《世界文化》2010,(12):39-42
<正>随着好莱坞巨制《加勒比海盗》三部曲的热映,圆滑怪僻的海盗头领——杰克船长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历史上的西方海盗形象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几部影片中,海盗被颂扬为一群不畏强暴、追求财富、向往自由、渴望冒险的英雄人物。然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西方海盗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20.
何晓明 《寻根》2014,(2):4-9
炎黄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炎帝、黄帝,本是古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见于甲骨、金文,在《诗经》《尚书》《周易》《春秋》里也不见踪迹。他们的形象,成型于汉代,距今不过两干多年。本文探讨炎黄文化的原始依据、象征意义与研究路径,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