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昨天,本市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夜晚,更是寒风凛冽,然而,却有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身裹草席,在复兴东路西城浴室门口席地而眠。昨晚8时,记者在现场见到了这令人酸楚的一幕。浴室职工励国强说,被弃孩子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都是本市离家出走的少年,他们长年露宿在浴室门口的雨篷下。记者和其中8名孩子作了交谈。最小的孩子才13岁,他说名叫包伟民。人长得眉清目秀,但蓬头垢面。他说他住在闸北区曲阜路,几年前父母离婚,他被判给母亲寄养在外婆家。母亲再婚后,不再接济他生活,而71岁的外婆也无力抚养他。从事个体经营水产、水果的继父不肯认他,动辄  相似文献   

2.
记者洛丁报道,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修订,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和司法制度的重大举措。修订后的刑法是一部统一的、完整的、也是建国以来最完备的刑法典。为配合新刑法的宣传、教育与学习,许多出版社纷纷抓住这一重大选题,不失时机地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和政法工作者编写阐释新刑法的著作,成为近一时期来竞相出版的一类热门书。最近记者走访了几家书店,见到这类书的品种不下十余种,其中有人民出版社组织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徐霞、王倩、王宁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学习纲要》,有姚国斌主编、中国  相似文献   

3.
谢军 《新闻天地》2002,(10):40-40,47
翻翻词典便知:"操守"指的是一个人平时的行为、品德。记者要保持操守清廉,就得挡住各种诱惑。二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出租车司机捡到一名乘客遗落在座位上鼓囊囊的钱包,为了寻找失主,他放弃了一天的营业,不停地寻找,终于找到了失主。失主非常感动,要知道他  相似文献   

4.
在韩国没有专门保护记者的法律,记者需要的法律保护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记者因为经常遇到麻烦而需要特殊保护措施,这很可能说明不是简单的记者行业的问题,而另有政治文化等更加复杂的原因。记者在韩国社会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在韩国说自己是记者是很体面的事情。比如,在韩国总统李明博的总统部工作的高级别("首席级")官员当中,5名是记者出身。不少韩国记者从政,比如就任国会议员等。前任韩国驻华大使郑钟旭在他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德国孩子跟中国孩子作个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孩子长得很大了还像个孩子。而德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大人。安东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他爷爷奶奶的房子和我们海边的房子挨得很近。一天,他跟着他爷爷奶奶来到  相似文献   

6.
这或许真是一场竞赛。是社会终于给他们提供了通道与希望,使他们有了一个清晰的未来,还是他们始终找不到出路,最终撞向这个社会?六年前,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个选题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提到,他的学生盖森和他的同学们在关注蜗居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蔡定剑说,这些人有学识、有文化、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如果没有人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倾听他们的诉求,那他们的诉求就有可能变为剧烈的反抗,"相信  相似文献   

7.
选题工作包括筛选被动选题和提出主动选题两个方面。筛选被动选题,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看待作者的问题,因为作者既有知名的学者专家,也有初出茅庐的新秀,还有热衷于写作的一般人员。而提出主动选题,随之面临的也有一个向哪类作者组稿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归结到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如何看待作者的知名与非知名的问题。所谓知名学者专家,是指那些经过努力,在工作中做出相当成绩,在学术上达到相当水平,并为同行所承认的具有相当造诣的人。这些人的水平,往往代表着相应学科目前在某地区或国内的发展水平。他们在学术上的意见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列宁曾非常欣赏圣西门的一篇寓言。该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一次青春.而能真实地记录童年、青春的办法就是让成长的足迹能及时地被收藏.得以保存.成长是快乐的.是匆忙的.在成长的岁月中为孩子们留下看得到、摸得着的痕迹.感受成长的乐趣,回忆学习的时光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生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  相似文献   

9.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是要对新闻的整体进行把握,前期的采访策划是做好采访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做好第一手资料,对摄像记者的要求画面怎样拍,要什么样的镜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人把采访比喻成“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味着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不同的记者采访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了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里等方面。如果记者不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准确、高水平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记者不了解政策,就很难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如果记者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在联系没有透彻的了解,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如果记者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就难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双向交流。如果记者不具备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惊慌失措。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摄像机等器材的准备、检查是重中之重,因为电视是靠画面和声音来记录的,而电子设备又难免出现故障,对设备的检查如摄像机、电池、录像带、话筒线等设备必须保证能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在我国新闻同行中也流传着一句调侃,记者应有“鹰隼一样的眼睛,猎狗一样的嗅觉”。这些都说明新闻敏感性对于一个记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为慈善捐了100块钱,其中有10块钱被拿去交税了,你心里会不会不爽?"网民阿俊问记者。他在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做义工,该机构自筹资金,替罪犯代养代教未成年子女。遗憾的是,这些孩子虽形同孤儿,但因为不是真正的孤儿,最终没有找到慈善机构挂靠,只能够作为企业在顺义区工商局注册,这就意味着连捐款都必须按照营业收入纳税。阿俊告诉记者,这令本来就艰难的助养事业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2.
一、为规避法律禁区必须具有“策划意识”有学者认为,使用秘密采访方式采制的新闻,必须针对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问题。运用这种方式应仅限于针对公务人员、公共事务、公共场所,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制约之下,如果节目选题仅仅是针对一些窗口单位公务员的言行态度进行调查,就比较容易操作。但是,公众的要求并非仅此而已,还希望你监督揭露更多的不法行为。浙江电视台综合频道《目击》栏目所涉及的选题多数是揭露违法违规行为的,一些线索虽然来自于“内线”,但取证却十分艰难。记者不是公安人员,不具备特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中旬,山西省芮城县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了“杨艳菊一案”,被告张林,对其妻杨艳菊经常打骂,并将她和一子一女逐出家门,克扣口粮和耕地,情节恶劣,构成了虐待罪;对一双未成年的子女,拒不履行抚养教育的法定义务,情节严重,构成了遗弃罪;上述罪行被揭露后,又与他人勾结,拟写,刻印诽谤主持正义的运城报记者张首斌的材料,构成了诽谤罪。山西省芮城县法院依照数罪并罚原则,合并判处张林有期徒刑7年,执行刑期为6年。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拍手称快,一时轰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地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5.
黄淑媛 《声屏世界》2007,(10):59-59
刚刚踏入记者这行的时候,我以为傲记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时问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要做好一个记者真的不容易。记者要触及到方方面面的选题内容,每个选题内容里面,其实都藏着一门学问。比如说最常见的车祸。如果能懂得更多的交通法规,你在现场就会比别人更有把握,甚至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到的细节;  相似文献   

1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国外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记者讲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  相似文献   

17.
这个网络上流传的故事,表现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处境:“宝贝昨天在路边儿捡到5分钱。最初,我也本能地想到教育孩子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但是仔细一想:“警察叔叔”在什么地方7为5分钱去找“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不会以为是神经有问题?怎么敢肯定“警察叔叔”同样会交公?给了“警察叔叔”对孩子有什么好处?难道可以在将来评个三好.免试入学?不现实。也不实际。搞不好。孩子反而认为妈妈在说谎。我只好说:孩子,你真好!非常诚实,以后捡到钱,都交给妈妈来处理吧!回头。我对他爸说。这儿子,眼睛尖啊。今天5分钱。明天就是5块。后天就是50元……孩子爸说:这么麻烦。干脆捡到500万不得了!北京市公安局拣拾物品招领处的50年,记录了中国社会公德中“拾金不昧”的曲线走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刘扬 《新闻与写作》2000,(11):17-18
传统的经济报道,一般是按照上级有关经济报道的精神,从国家和本地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中确定选题;或是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做出了成绩,有了经验,记者及时采写、报道。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单纯地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读者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必须拓宽选题思路,扩大选题范围,创新思维模式。 记者拟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文章及本人的采写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用政治的眼光透视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 经济活动关系到人…  相似文献   

19.
如果要问,谁是报道今日中国的境外资深记者,路透社记者林洸耀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作为菲律宾籍华人的他,在台湾,大陆和国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颇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诸多优势的叠加让这位记者在报道中国时独具慧眼,许多作品至今让同行艳羡不已.1997年,他是第一个报道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去世的记者之一;2007年,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召开前,他准确预测并提前报道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单.是什么让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如此游刃有余,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最近,我们在林洗耀先生家中与他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20.
记者应当是学者。这是一位老记者的经验之谈,无疑是一个正确的主张。记者做学问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从理论上讲,可以说无所不包。现实点说,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一是记者各自分工报道的专业,二是关于新闻学术方面的问题。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