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读者对于经济新闻也倍感兴趣。《新民晚报》作为一张面向家庭的报纸,不但重视经济新闻,而且追求以平民的视角来进行深度报道,把晚报所讲究的通俗性、社会性,与经济新闻所要求的深刻性结合得较为完美。 新民晚报经济报道的深刻性,首先体现在对经济现象和事物的全面分析和解释上。新民晚报的经济新闻版设立了《市场新观察》、《采访札记》、《记者见闻》等一系列栏目,或运用背景材料,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探析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值得注意的问题;或揭示事实的深层意义,提供相关知识,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去年夏季,反季销售风刮遍上海滩。新  相似文献   

2.
有着65年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新民晚报历来十分重视摄影报道。用总编辑丁法章的话说,不重视新闻图片的报纸决不是一张好报纸,没有新闻图片的版面称不上一块好版面。 立足于提高报纸质量,让图片成为版面的点睛之笔 重视新闻图片,把它视作报纸版面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新民晚报的传统。近些年来,他们更自觉地认识到,作为一张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宗旨,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生动形象、丰富多采见长的报纸,必定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从读者心理和宣传效  相似文献   

3.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不同特色,同样是对我们经济新闻的要求。但是,上述这些要求,如果要在版面上体现出来,又能抓准关键,落实到某一“聚焦点”上的话,我认为:社会化是晚报经济新闻的主要性格特征。强调晚报经济新闻的社会化,一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式,以促使其日臻完善,这不仅是搞好深度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深度报道的形成看其发展趋势。我国报纸刊登深度报道较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新闻界在思想解放的潮头上也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尤其是1985年举行的“如何办好大报”的讨论会上,一些报纸负责人指出:报纸的新闻报道“深度浅了”,“动态性经济新闻太多,真正有思想性的深度报道太少”。许多同志认为:“党报应注重有深度的、提问  相似文献   

5.
一、深度报道的界说及其属性 深度报道的雏形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释性新闻,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四十年代,报纸为了与“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在原解释性新闻的基础上加以扩展,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被公认为独立于“纯新闻”与“解释性新闻”的专门体裁。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这样,一则报道在深度上就可胜过广播、电视报道,甚或报界同行。随着深度报道自身的发展,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国兴起之后,深度报道已不完全同于原来的规范了,有了新的发展。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在我国新闻理论界颇有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在我国确定后,各级报纸均以加倍的热情和关注的目光,自然、踊跃地把自己的视角和笔触深入到经济生活领域中去,向社会新闻和经济报道的交叉地域和边缘地带开进,引进社会新闻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在其中作深度透视,使经济报道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甚至以一种崭新的文体,卓然挺立于报纸的社会新闻大观园中。为了探索经济报道与社会新闻的结缘,寻找他们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南阳日报的《星期天》刊,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抓“热点”题材经济报道,由于它本身存在的题材狭窄、内容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报纸,对其新闻中的女性政治人物报道和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政治人物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女性政治人...  相似文献   

8.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姝岚 《新闻界》2004,(1):56-57
(一)深度报道,一种新闻竞争中应读者对新闻信息深度需求而产生的独特报道方式。今天,只要我们翻开任何一种报纸,占据相当比例的深度报道,总会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深度报道是报纸为适应电子新闻时代的竞争需要而产生的独特的报道方式,也是读者对新闻信息的深度需求的产物。以更加  相似文献   

11.
从1990年银川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以来,报纸传媒认真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方针,加强摄影记者队伍建设,更新摄影记者的武器,加大图片新闻的分量,提高图片新闻的质量,使图片新闻在报纸版面上当“配角”,起“点缀”作用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襄樊日报、陕西日报等一大批报纸一改过去重大题材只能用文字报道的陈旧观念,大胆地尝试用图片新闻反映重大主题,不少摄影记者更是冲破图片新闻不能进行深度报道,难以驾驭经济报道的束缚.开拓进取,成功地进行了用图片新闻报道重大主题、深度报道、经…  相似文献   

12.
回顾新民晚报这几年来的报道工作,距离扩大报道面的要求还很远,这里,仅就报道实践中初步摸索到的一些情况、做法,提出来和兄弟报纸共同研究。深入各行各业上海是个现代工业大城市,报纸要反映这个大城市的各个方面,就要求记者联系各行各业。我们的全部报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经济、生产、政法、教育、卫生、科学等统称地方新闻,这是一个方面;文化生活是一个方面;里弄社会生活又是一个方面。这三  相似文献   

13.
新竞争环境下证券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第四季度,《每日经济新闻》和《第一财经日报》两张财经日报相继在上海诞生.这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此前,中国内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经类日报,只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财经周报或周二报.或者是财经类报纸的分支——以《上海证券报》为代表的证券类日报。财经类周报以深度报道见长,证券类报纸以细分市场的专业性报道见长。由于《每日经济新闻》和《第一财经日报》兼具了时效性强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对于俗称“三大证券报”的《上海证券报》、  相似文献   

14.
严瑶  王珊 《今传媒》2012,(6):41-42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以上海《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这三家报纸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志愿者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考察媒介呈现的世博志愿者形象,并进一步审视媒体所塑造和构建的当代青年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5.
张娜 《新闻知识》2006,(5):58-60
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调查为主要形式,对被遮蔽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理论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是报纸媒介扬长避短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媒介开始尝试将深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媒日益向多样化和立体化发展。电视广播抢占了传播新闻的第一时间,尤其是电视使新闻传播“有声有色”,这是报纸所不能做到的。传媒的多样化对报纸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以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为例,它不仅以最快速度及时报道国际新闻,并且围绕一件突发性大事,通过现场采摄、专家访谈、政府表态、地图字幕等手段,多角度挖掘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影响等。像这样快速全面的报道,当然是报纸所难办到的,但它却给报纸报道以深刻启示:报纸新闻的时效性、深度和多角度从没有像今天这  相似文献   

17.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  相似文献   

18.
在贫困山区,宣传设施和手段还很落后,广播电视的作用更为重要。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站).要着力解决广播电视宣传中的深度与广度问题.使其相辅相成.以便发挥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一、广播电视宣传要刻意求深。深.指的是宣传报道的深度。所谓深度报道,也叫解释性报道,是在解释性新闻基础上的深化。深度报道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它通过系统提供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多角度或全方位的思考.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预测今后的演…  相似文献   

19.
施虹 《新闻传播》2004,(7):73-73
对于一张把读者定位逐步转向高端人群的报纸来说,有深度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定位和层次。这其中,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0.
<正>深度报道,本来是西方新闻学的术语,在英文中被称为In-depth Reports。从历史来看,深度报道最早出现于美国19世纪黄色新闻泛滥之时,主要是当时的人们不满足于那些"没有灵魂的黄色新闻",所以才出现与之相对抗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兴起始于80年代中后期,目前我国都市报纸的深度报道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那么,深度报道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又能够为都市报纸塑造出怎样的影响力呢?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最大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