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首家擦鞋店》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三等奖。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1.主题专一,中心突出。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头一戒,他强调在写文章时,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一篇文章或一篇报道,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是好稿;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4.
为“新闻来源”保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鸿文 《新闻界》2001,(4):26-28
为“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材料的采访对象保密。在许多情况下,记者的报道要透露新闻来源,交待新闻根据。可是,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某种原因,记者的报道又不能透露新闻来源和交待新闻根据。所谓不透露不交待,一般是指不透露不交待采访对象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职务等。据说当年《华盛顿邮报》两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为弄清一团乱麻似的水门事件,对向他们秘密提供消息的人士,承诺不向外透露,并在他们写的报道中采取了匿名的办法。这种措施对防止采访对象遭打击报复起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6.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7.
“假新闻”是一个怪现象。《新闻记者》杂志连续多年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给人提供一个反面教材,有关比尔·盖茨遇刺、“小”百万富翁抱得美人归、施拉格是中国姑爷、“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武汉大学女生卖淫成风”等等假消息都曾风靡一时。有趣的是,该杂志将“假新闻特别奖”授予搞“非典”不实报道的某大报,每年还为当选的“假新闻“提供丰厚奖金,但至今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厚颜无耻地去领奖。  相似文献   

8.
蒋中任 《新闻记者》2003,(10):40-40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两字的现象。“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个制假窝点,将价值××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焚之一炬,群众拍手称快!”受众要问,“价值”成百上千万元的商品竟一把大火烧了,造成“天大的  相似文献   

9.
写出文采来     
写文章或报道,都要力争写出文采。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话讲得很有见地。文章、报道的内容再好,没有一定文采,读者就可能减少,写作的目的就往往难以达到。文采,即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出色,有高超的写  相似文献   

10.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单位,搞报道除了新闻干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战士报道员了。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兵记者”。他们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些身边的“活鱼”,朴实得像掉在坑上的灰尘;不用长篇大论,却足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亲、可信。他们不能像新闻干事那样,可到处去采访;也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整天手中不离相机。他们白天要进行正常的训练、操课、检验,只有等到晚上或者节假日,战友们都休息了,他才开始了“爬格子”。因为,他们是“兵记者”。爬格子辛苦不说,就怕遭到不理解。虽…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18日,全世界媒体争相传播一则震撼人心的新闻:英国国防部前顾问戴维·凯利博士身亡,随后被确定为割腕自杀。世人震惊之余,不禁要问:事情究竟怎么了? 事情得从今年从5月说起。5月22日,凯利接受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采访。5月29日,吉利根发表一篇新闻报道,在报道中,吉利根  相似文献   

13.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性报道。一篇好的事件性报道要求简洁、清楚、时效快。在报道手法上要做到“再现”事件,而不是平板地叙述新闻事件。《纽约先驱论坛报》于1960年3月5日刊登的记者桑切·德·葛芒的一篇报道《歌剧天骄。以身殉剧》是事件性报道的佳作。此文于1961年获普利策有时间限制的地方报道奖。这篇报道写都会大歌剧院的首席男高音伦纳德·沃伦在演出威尔第四幕歌剧《命运的力量》第二场结束时猝死于舞台上。台上的帷幕降下了,而记者以戏剧性手法把因演员死亡而  相似文献   

14.
张健继横渡渤海海峡后,又成功横渡了据悉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英吉利海峡。消息传来,敝人兴奋得几近昏头,可突然一盆“冷水”迎头泼来,报上一篇引题为“人家视横渡英吉利海峡为儿戏”、正题为“中国媒体‘昏了头’”的文章,立马让头脑清醒了许多。人家作为医生的埃利克斯·莱姆斯登轻松地以9小时51分的用时与张健(用时11小时56分)同一天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可一切都很平静,都很自然,没有喝彩声,也没有喧嚣的张扬。原来张健横渡活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16.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7.
“真实的新闻不一定全可信,可信的新闻不一定全真实”,这话听起来有点蹊跷,但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确实存在。1980年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钱被风刮跑以后》(通讯)写得具体、生动、现场感很强,不仅读者信,连资深评委也信,但它是假的。无独有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黑人记者珍尼特·库克面壁虚构的《吉米的遭遇》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与此相反,我们的一些报道,特别是先进典型的报道,因报道的绝对化、片面性等原因,而使读者心生疑窦,不相信。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基层班组和站段当了10来年业余通讯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了“八不写”,供同仁们参考。一是有损党、国家企业声誉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决不写。二是企业的经营、销售、效益、技术、决策等商业秘密不写,以免给企业在市场竞争造成泄密和损失。三是没有构成新闻五要素的“残缺新闻”不写。四是自己没搞懂的不写。如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东西、新技术很多,自己写稿时,首先要对其中的原理、名词等搞懂,否则,就会“开黄腔”、闹笑话。五是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写。六是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不要轻易写。若遇…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给玛·亚·乌里扬诺娃的信中说,“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正对得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出版图书报刊,校对确实马虎不得的,搞校对,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很强的责任感外,还得应有善于识别“正误”的细心。古谚云: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这话一点不假。所以  相似文献   

20.
导语的写作既要从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有创造性。写法因事而定,因人而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写作方式,都必须照顾全篇的统一、完整、和谐。导语要突出观点,点明主题,力求生动,尽可能写得简要明确,使读者知其要领。总之,写新闻导语时,要尽可能做到“五要”与“四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