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播学视角研究下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兼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如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海量化、去中心化等,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与流程以及传播意义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新方式.除了反映出其对信息获知、群体认同与归属、从众等传播心理外.还反映出了网络“人肉搜索”所独具的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等传播心理。本文试图从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三条路径解析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中国内地掀起了"人造节日"风。"女生节"、"网络情人节"、"双十一"等人造节日应运而生。作为人造节日中最成功的"双十一",它已经走到了第七个年头。"双十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进入公众的视野的,所以对"双十一"的网络传播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人造节日传播与网络传播特性相联系,力求探究人造节日开展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为今后人造节日的网络传播更好地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网络通缉令“又称“人肉搜索“,是指个人借用BBS或博客等网络平台对某些人、事加以曝光,聚合网民之力,将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个人隐私全部找出并公之于众的行为。从2006年开始,“网络通缉“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一浪又一浪的网上通缉热潮。从“虐猫事件“中的“宇宙A级通缉令“,到最近发生的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猥亵女童案,“网络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构筑了一个拟像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描述与分析,指出网络舆论在传播中产生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现象,即个别的、偶然的网络舆论,演变成巨大的舆论势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彰显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针对网络舆论传播所显现的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应对启示:①现实问题是网络镜像世界的根源,任何网络舆论根本上是人们对现实诉求的网络表达。②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促使管理部门积极地面对舆论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培育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③尊重并关注网络舆论中网民弱小又强大的"蝴蝶力量",促使"蝴蝶力量"的良性显现,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作为互联网中的一种新现象,是当下传播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界热议的话题.文章从"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的关系入手.梳理了"人肉搜索"的含义、伦理道德属性及其网络传播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8.
吴丹琦 《视听纵横》2010,(5):99-101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在网络中出现并流行的新型搜索方式,主要指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及网民大规模参与等手段来搜索和共享特定信息的网络活动。“人肉搜索”的出现,一方面显示了网民在网络时代享有的言论自由权和信息传播权的扩大,但另一方面,在网络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王艺臻 《今传媒》2014,(4):30-31
"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亚玲 《新闻界》2008,(5):141-143
本文从现有的“人内搜索”现象中抽象出其传播模式,在对其传播机制进行剖析之后,乐观地指出从暴力的“人肉搜索”到友善的“人机搜索”实现跨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贾君鹏"事件发展的前后不同阶段及其所处的传播语境的变化,分析某一网络传播语境和整体网络传播语境下网络受众符号解读的发展变化,探讨网络传播语境对受众符号解读的影响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研究核心,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重新考察、定位与论证,从而探求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里,"人肉搜索"是一大热门话题。客观上,"人肉搜索"可以起到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监督震慑作用,但也可能带来"网络暴力"或涉嫌侵权。文章拟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审视,主要分析了"人肉搜索"的传播模式、传播流程、传播特点,并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反转、网络谣言等事件频发,标志着"后真相"时代到来。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分析"后真相"信息传播主体的狂欢过程,总结角色、观众间的传播机制,反思"后真相"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丹  王佳 《新闻世界》2012,(4):110-111
网络舆论对传统社会舆论格局的冲击是显著的,微博的出现就更加强化了这种冲击。微博以其便捷、独立、自主的传播特点,冲击着原有的信息传播形态,为我们带来了"自媒体时代"。在"郭美美事件"中,微博成为舆情的发源地和发酵地,天涯论坛成为人肉搜索的大本营,在网络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媒体也加入到讨论行列,进一步进行深度调查、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了舆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毛宁  赵书力 《网络传播》2007,(11):56-57
近年来,“网络通缉令”骤然成为中国互联网络上最为显赫的名词。随着网络力量的日益强大,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开始频频在互联网上亮相。从“虐猫事件”中的“宇宙A级通缉令”,到针对某“偷车贼”的“网络通缉令”,再到世界杯期间爆出的追寻欠债女大学生的“全城悬赏通缉令”,每一张通缉令都无一例外地弓1起无数网民呼应,网络通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但在这一热潮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发出疑问:网络通缉令,真的是正义的讨伐?  相似文献   

20.
"袁厉害事件"报道中的真假博弈再次彰显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网络传播互动对新闻深度的拓展,传播渠道多样对信息垄断的突破以及网络质疑心理的普遍存在都使得新闻的真实呈现变得更加复杂。如何真正有效解决网络时代的新闻真实问题需要的是个"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