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合类新闻期刊是一种富于影响力的传统媒介,在当代新闻传播格局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阐述中国当代综合类新闻期刊现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在如何组建富于影响力的中国新闻期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综合类新闻期刊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张萱 《新闻前哨》2011,(2):59-61
中国当代时政期刊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出现了顺应社会结构和市场竞争变化的转型需求。本文分别从时政期刊的"媒介角色"和"新闻写作"两个层面来探讨新媒介环境中,体制内和市场化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时政期刊,各自呈现出的媒介角色与写作转型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邢学军 《出版参考》2014,(时政类)
正2013年中国期刊市场在"传统媒体将死"的聒噪声中,依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这一点在时政新闻类期刊表现尤其明显。近年来因广告收入增加使时政新闻类杂志进入了盈利期,中国新闻类杂志在富媒体时代的崛起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中国主流的时政新闻类期刊近百种,街头报摊上常见的不到10种。本文参考龙源期刊网的相关阅读数据,选取了当  相似文献   

4.
邢学军 《出版参考》2014,(Z1):13-14
2013年中国期刊市场在"传统媒体将死"的聒噪声中,依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这一点在时政新闻类期刊表现尤其明显。近年来因广告收入增加使时政新闻类杂志进入了盈利期,中国新闻类杂志在富媒体时代的崛起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中国主流的时政新闻类期刊近百种,街头报摊上常见的不到10种。本文参考龙源期刊网的相关阅读数据,选取了当  相似文献   

5.
张国栋 《新闻世界》2013,(8):227-228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两会期间新推的节目如《夏丹追新闻》、《两会百科》等的梳理,从媒介符号、新闻策划、新闻语态等方面对时政报道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今后时政报道要更加注重解读与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重要一类,是实现党政机关与受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全媒体时代,由于多种媒介的融合发展,因而使得新闻采编的表现更为多元化,如何结合时政新闻的发展特征,全面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已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面临的发展瓶颈作简要探析,同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相应的创新策略,为时政新闻写作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9):30-37
在中国语境下,"技术赋权"与"社会赋权"是媒介融合时代社会文化领域的最重要后果,"技术赋权"使大众永远期待"形式"的不断更迭与刺激,"社会赋权"使大众走向"内容"上的两端——凌厉批判或软性暖融。作为中国新闻改革的难点,中国电视时政新闻近年来因应这种媒介融合时代的生态,呈现出"小步快跑"的正向变化;特别是央视《新闻联播》在2011年改版之后的历年春节期间,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通过对这些创新的梳理和总结,以考察传统主流媒体因应媒介融合时代"技术赋权"与"社会赋权"而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1,(7):33-42
数字新闻创新性的重要变化之一,在于可视化从过往新闻文本的文字内容点缀逐渐成为数字新闻产品的核心叙事。在系统梳理这一变化的技术文化背景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可视化作为数字新闻核心叙事的中国经验,归纳出九大类数字新闻可视化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滑屏和感官沉浸凸显出可视化新闻叙事的情感体验,并对可视化新闻叙事生成的"虚拟可导航空间"的特征和理论价值进行了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9.
吴知音 《新闻传播》2023,(16):104-106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信息环境的不断开放令整个新闻传播行业从信息生产到内容渠道的传播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如今,数字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对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冲击,迫使这些传统媒介不得不进行改变,以适应碎片化、个性化的受众需求。时政新闻,作为国家、政府个体间动态变化的报道消息,技术的深化令时政新闻朝着可视化的动态叙述演进。本文结合数字环境下的媒介环境特点,对时政新闻的可视化发展进行主体、形式、内容的相关分析,以探索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将时政新闻的内涵和内容扩大化,在保证新闻安全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加鲜活的权威消息,并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使时政新闻走"亲民化"路线,进而吸引普通受众的观看兴趣。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不能策划,但新闻表达可以策划,策划在电视时政新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当前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如何保持电视主流媒体在话题设置上的定力和引导力,非常值得新闻工作者思考。从主题确定、内容筛选到表现形式,时政新闻采编制作播出各环节,都充分体现了"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对内容浮躁、表现浮夸、粗制滥造、主题低俗的电视新闻时刻保持警惕警醒之心。  相似文献   

12.
新闻研究与新闻专业期刊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 ,随着新闻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政策规则的变化 ,随着以网络媒体兴起为代表的媒介基本技术革命性进展以及对媒介形态的影响日趋明显 ,随着新闻竞争向更深层次发展 ,随着中国新闻界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新闻舆论的竞争和斗争 ,新闻实践与新闻业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需求也在发生重要变化 ,它制约、影响并要求新闻研究与新闻专业期刊相应变化 ,以给予理论与对策支持。能否把握其变化趋势 ,决定着新闻研究与新闻专业期刊能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能否满足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在对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成果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吸收西方新闻理论研究成果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研究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思考、回答当下新闻实践所提出的理实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提升的。这就是说,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既包含着对历史上的新闻理论精髓的纵向继承,又受到了西方新闻理论和学术思潮的横向影响,同时也注入了对新闻最新实践的同步性的理性探讨的内容。 改革开放20年多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是相当丰硕的,是令人欣慰的。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有着深厚的…  相似文献   

14.
曹默 《声屏世界》2017,(9):19-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新闻反转"现象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新闻反转现象不仅会引发舆情的关注和反转,同时在反转中也消磨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方式日益盛行的当下,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本文尝试通过分析2016年发生的新闻反转典型案例,发掘新闻反转现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新闻反转现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地方时政新闻的报道对地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与地方居民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但是由于时政新闻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较强的特点,加之以往固有单一的报道模式,有些地方新闻频道的收视率较低,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创新地方时政新闻主题报道的课题研究,首先对创新地方时政新闻主题报道的紧迫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创新策略,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新闻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池毓滉 《东南传播》2013,(9):138-139
一般重要的会议、领导视察、调研类的时政新闻是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现阶段,这些重要的时政新闻却无法吸引观众眼球,无法满足观众需求,无法真正做到"三贴近"。那如何拍摄好时政类新闻,笔者在总结多年的拍摄经验基础上,谈谈对时政新闻拍摄要做到的几个细节。  相似文献   

17.
在县级电视台中,时政新闻的播报都是以电视为媒介的,主要是由县级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的工作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并且时政新闻节目一般都具有严肃、较为严格的特点,因为其参与主体的层次相对较高,播报内容较为单调,因此播报的要求对比其他类型节目而言更为严格。这也意味着时政新闻通常会给观众带来较乏味、刻板无趣的印象,难以与号召的"三贴近"的原则相一致,会直接导致县级电视台播报时政新闻的收视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要想使得时政新闻的播报内容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就要深入把握时政新闻的内涵,积极寻求创新,结合县级电視台时政新闻的特点做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节目。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是媒介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这一发展趋势,传统的时政新闻传播方式已难以适应现阶段受众对时政新闻的获取需求,因此必须对时政新闻传播路径进行创新与完善,进而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创新发展相关内容作出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的报道主要是为了反映党和政府在某段时期的重大决策和领导意见等,并向群众说明政策的未来走向,决策内容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主体,反映的内容也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对时政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群众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拉近新闻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研究时政新闻记者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媒介传播理念、形式以及关注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吸引力,如何善于挖掘新闻的"热点",让更多的读者乐于接受?笔者以颍州晚报为例,浅析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只有在内容上不断贴近读者,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报道视角上更加平民化,时政新闻报道才能越来越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