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伪书”成了新闻媒体曝光最多的名词之一,成了社会大众对出版界最深的印象之一,“哈佛”、“西点军校”这些被奉若神明的经典,几乎成为“伪书”的识别标志之一;而由“伪书”引出对“出版诚信”的关注,则成为2005年出版界最轰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漓江出版社以一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在出版界声誉鹊起,一举成为外国文学出版领域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今年,为了拓宽出版方向,除了继续主攻外国文学类图书外,漓江出版社还将重点投入文艺类畅销图书出版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3.
正2005年,我国书业因伪书风波而遭遇诚信危机,出版社通过在伪书上伪造作家、虚构销售成绩和国外媒体评论欺骗读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版界的声誉,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行政部门查收干预和治理,伪书之风得以刹住,书业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作风  相似文献   

4.
2005年,我国书业因伪书风波而遭遇诚信危机,出版社通过在伪书上伪造作家、虚构销售成绩和国外媒体评论欺骗读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版界的声誉,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行政部门查收干预和治理,伪书之风得以刹住,书业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作风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经济利益而出版伪书的现象古已有之。本文梳理了民国期间出版的最知名的《浮生六记》、《石达开日记》和《当代名人轶事大观》三部伪书,回顾了这几部伪书的炮制机构——世界书局的经营问题,并对今天的伪书问题提出了警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1999年台湾文学界及文学出版,与盛事连连的1998年相较之下,显得沉重。据有关报道披露,去年台湾文坛花果凋零,令文学界不胜唏嘘。台湾仅存的“五四作家”苏雪林,以104岁高龄逝世,接着历史研究者黎东方、台湾民族研究专家和作家黄得时、资深作家龙瑛宗相继以高龄逝世。多年来投身出版界、主编策划当代  相似文献   

7.
伪书畅销成因和伪书现象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锋 《出版科学》2005,(4):75-77,47
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和消费品,和其他商品一样,有优有劣,有真有假.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会使出版生态得以进化和繁荣.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伪书现象,则是出版生态的一个变异的怪种,它的存在,令出版界陷入尴尬.在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上,民间反伪书第一人--姜汝祥博士成为突出贡献候选人之一.在播放的电视资料片里,伪书<执行力><没有任何借口>被作为例证反复出现.将伪劣的图书产品列为"3·15"晚会的打假维权主题,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伪书”当道,成为“盛世危言”是有其契机的。当正版《没有任何借口》出版之前,各种伪书的制作出版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各种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曝光了很多伪书现象,然而,这种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破坏出版诚信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4年10月正版《没有任何借口》新书新闻发布会的举行,无疑对伪书的当道,不啻为重重一击,它也拉开了人们对中国出版业发展再思考的序幕。实际上制作伪书,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据文献记载,大约在战国时期,此类活动就开始了,因而产生了辨识伪书的辨伪学问,这种学问成为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9.
47.中国出版界有两种极端的现象值得重视,一是一些精英出版人具有高深的思想意识而没有成熟的市场意识,总是躲进象牙塔,专注于精英文化——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做出版肯定是要碰壁的,只有具有整体的策划能力和成熟的市场意识,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人。另一种极端的现象是,一些出版人不学无术,急功近利,不从图书选题和内容上狠下工夫,而是把大量的精力使用在印制、包装和炒作上,甚至拙劣地跟风出版和出版“伪书”,其结果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伪书”泛滥成灾。2005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下达了对“伪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深圳书城收到23家出版社的下架通知,涉及图书115种[1]。“伪书”打假成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话题之一。2005年5月和7月,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公布了第1批19种、第2批49种共计68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名单。有舆论认为惩治“伪书”出版发行尚存法律空白,我们认为有法可依,但执行细则不明确。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伪书”的治理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1利用《出版管理条例》治理“伪书”现行规范出版行为的法规主要为《出版管理条例》。“伪书”大…  相似文献   

11.
时下,出版界(主要是童书出版界尤其是出版杨红樱图书的出版社)和文学界(主要是一些坚持儿童文学立场的作家和批评家)仍然对杨红樱的创作保持着高度关注,并围绕着关于“杨红樱现象”的不同解读和争议,衍生出了有关诸如“经典性”“畅销性”“商业性”的思考和讨论,甚至进而提出了“反思童书评价体系”的呼吁和判断。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和关注。谨此,笔者忍不住想另说几句,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伪书现象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的图书业的确让人瞠目结舌。这一年,一本又一本美仑美奂的“真”伪书(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造假之书)在一些聪明绝顶之士、长袖善舞之人的组装下“横空出世”,与之相伴的是某些人(所谓书商)的盆满钵满,以及出版业某些人、某些机构的堕落。这些伪书经过“伪装”,全面畅销,动辄销量上百万,大有席卷宇内、并吞八荒之势。2005年,随着一声鸡鸣,《培育男孩》又遭恶意跟风(跟风者又是伪书),可见某些“有识之士”是“利不惊人不罢手,伪不惊人死不休”,想真正把这项“伪事业”进行到底。出版业的这种伪书现象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伪书狂欢迷人眼据…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界一致讨伐“伪书”、“假书”的声浪中,一年一度的全国书市又将揭开帷幕。在进入新世纪的同时,中国书业界已经展开了关于书市和订货会功能转换的大讨论,订货功能弱化,展示功能、信息交流功能日益得以强化已经为业内认可。那么,在口诛笔伐“伪书”现象的声讨中迎来的这一届书市又将引开什么样的话题呢?这就是虽已经为业内理论界提出但终未能展开大讨论的诚信问题!伪书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怕就怕“认真”二字周奇对于“无错不成书”问题,出版界内外的反映很不一样:出版界外,深恶痛绝,群起而攻之,以致提到讨论国家大事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而出版界内,却有点儿近乎麻木,不闻不问者有之,无可奈何者有之,以致“无错不成书”愈演愈烈。“无错不成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坛新锐,后势可期2010年台湾出版界最大的奇迹,当属作家刘梓洁,以新人之姿推出散文与小说文集《父后七日》(宝瓶),搭上电影宣传的顺风车,出版后随即攻上各大通路文学类畅销排行榜,堪称2010年度台湾本土作家最热销的一本书,也是自《转山》之后,近年来台湾纯文学作品最引人关注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6.
《出版广角》2005,(4):52-53
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公布了来自正规出版社的百种伪书名单,包括出版社和图书名称,在出版界引起极大反响,使他成为打假新闻人物。2月25日14:30,人民网邀请到民间反“伪书”第一人、姜汝祥博士作客文化论坛,和网友就“伪书”话题进行在线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版年鉴》创办于1980年,是全国最早创刊的年鉴之一。发起创办出版年鉴,是出于有名的1979年长沙会议,这是出版界同志们的心愿。创刊号的发刊词是出版界的老前辈胡愈之同志撰写的。同时刊登有胡耀邦和茅盾、周建人、叶圣陶等对出版协会创立的贺词。他们对出版界的同志们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作出的成绩,给予鼓励并提出希望。15年来出版年鉴反映了出版与作家及读者的活动和要求。这个年鉴以资料齐全、信息价值高,受到社会热烈的欢迎和赞赏。  相似文献   

18.
出版伪书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对社会是一种伤害,它违背了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违背了公正、诚信的道德准则。从道德视角探讨如何对伪书“流行病”进行防治,从而避免出版伪书这种现象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峡两岸人员、文化交流规模的扩大,台湾文学出版界的一些从业人员已陆续前来大陆的作家和出版社签订合同,协议把大陆已出版或未出版的一部分文学、学术著作在台湾出版。这是一件好事。为了搞好这一文学交流活动,大陆的作家和出版界有必要了解台湾出版业的情况,弄清楚来大陆的台湾文学出版从业人员是否是知名出版社的代表,或者不过是名不副实的皮包商人。近年来,我因主编《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辞典》,对台湾文学出版业的情况有所了解,这里作一简要介绍: 台湾的文学出版界包括出版社、书店、书局、出版公司、文化供应社、报社、文化社、“新闻处”、“教育厅”以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记 者 安 琪) 最近几年,国内的图书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引进版图书数量迅速提升,但最近一段时间,在图书市场发现了部分虚假图书,严重影响了图书秩序。这些虚假图书主要是假冒外国引进版图书,题材包括经营管理、励志及心理自助等类,个别图书还成了畅销书。虽然目前这股歪风还只是一股小浊流,但这股伪书出版之风如果得不到及时地遏止将危害无穷。它不仅会侵害读者的权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还会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严重损坏中国出版界的诚信形象。出版者肩负着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精神食粮的神圣职责,图书市场伪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