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澳犬利亚是一个地域宽广,人口稀少,历史不到200年的国家,由六个州组成。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实现主要是由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和普通的中小学来完成,而专业音乐附中(小)却报少。澳大利亚的耩础教育为13年学制,孩子为5岁起入读幼儿园或预备班,其后是12年的中小学课程,小学七年,中学五年,大学三至四年。  相似文献   

2.
杨洋 《文教资料》2013,(34):68-70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硕果累累,先人们的教育实践,推动了中国音乐的新发展。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中国音乐教育的早期实践是分不开的。在全球化教育的今天,作者认为中国早期结合自身民族特点、以西为师的教育实践是合理的。本文以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为蓝本,从中选择部分史料作为本文立论依据,分析中国近代早期音乐教育文献,探寻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生成。并分析中国音乐教育启蒙建构中的创获与困惑。  相似文献   

3.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科理论教学,因长期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上均形成了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统领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科理论教学存在着教学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须着力改革以符合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1949年10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方兴未艾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先后成立了多所专业的音乐院校,并在师范类的综合院校建立了多所音乐专业的本、专科院、系,并且,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为龙头的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地建立并完善和成熟。与世界各国的不断交流。使我国音乐教育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使中国人和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朱稣典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他运用自己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所学习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多年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编著了至少12本(套)有关音乐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新中华音乐课本教授书》是他于1927年到1932年,依据其所编撰的小学音乐课本内容,历时6年所编撰的含有六个年级(共12册)的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用书,文章将对该书内容进行概括,对其重要观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其主要理念现已渗透到国际音乐教育中,但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人们对音乐人类学这一学科还比较陌生。音乐人类学主张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梅里亚姆),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其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是:树立音乐价值平等观,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发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7.
萧友梅和刘天华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萧友梅是中国把音乐和教育相结合的第一人,并推广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经验。刘天华则开创了器乐的改良运动,把中国传统的民间器乐和西方音乐相融合,创作出近百首民乐曲,并提出了民乐教育普及的观点。这两位音乐教育家大力推进了中国早期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堪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8.
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音乐教育,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按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按是否专业,可分为专业的音乐教育和业余的音乐教育。本文中的音乐教育特指学校的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作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想在本文中探讨的是:音乐教育对音乐传承、发展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个层次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音乐教育的大众化状况。近现代普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音乐师范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为繁荣和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事业,推进我国音乐文化大众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静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6):125-125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乐传承方式的异同 从1927年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萧友梅博士创办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开始,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沿袭了以"前苏联--德奥音乐体系"为主的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即以西方音乐教育为范本,用标准化、规范化、学究等级的教育手段,建构了一个"普遍性知识"的传播和传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由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律学家和翻译家缪天瑞先生主编的《音乐教育》杂志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音乐教育刊物,这是一本集普及性与提高性、综合性与针对性、基础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优秀的音乐刊物。《音乐教育》杂志具有自己独特的栏目和内容,其对普通音乐教育有很大的贡献,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主编缪天瑞对该杂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这就需要吸取更多西方钢琴音乐教育中的经验及优点。本文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为例,分析、阐述、对比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之多元化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单一、乏味等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启示,使我国钢琴艺术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优势。本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教育现状,运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剖析和论述,总结了音乐教育中的六个创新教育原则,以求建立时激发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起促进作用的音乐教育原则和方法,树立与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有本质区别的现代音乐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学校音乐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系列化的教材进入学校,是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学和教育学意义。因此,积极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将民族音乐编成教材,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是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最大众化、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在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康玲 《培训与研究》2003,20(5):68-69
音乐教育活动作为21世纪不可缺少的美育内容,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必定影响着其发展与结果,本通过对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调查研究,提出统一师范培养目标的教学思想,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以期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17.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创作和发展的主要标志,它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而诞生,在中日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形成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区别的新的音乐体裁.学堂乐歌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并且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在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系列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母机,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休戚相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立足点,以《标准》为依据,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没有注重从音乐本体方面培养音乐学子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基础,也忽视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上在民间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形成脱节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学术界对中华母语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关注和呼吁不断,很多音乐学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凝聚成多部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专著陆续出版,为实行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发展民族音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尽快承担起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期待中国传统音乐早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Technology is a dominant mediating factor impacting on current human behaviour and social change, which both acts on and is acted upon by other phenomena. This changing social landscape, along with new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drives our educational priorities and curriculum agenda.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prevalence of technology found in the statements and guidelines of the national Australian Curriculum. Further, the National Review of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dentified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in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n 2005.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llustrate an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in Music and the Arts that is both vague and limiting. In 2015 we are at a point of curriculum stasis, an equilibrium that highlights a disconnect between music, technology and Australian music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current secondary school Years 7–10 (ages 11–15 years) Music and Arts curriculum statements concerning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compares this to the general capability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ICT) curricula. There is wide recognition that digital technology is essential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this is not reflected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Arts and Music curric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