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种资料中对共振的定义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振幅最 (极 )大”来定义 ,另一种是采用“振幅增大”来定义 .采用“振幅最 (极 )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提法有 :“振动系统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幅达极大值的现象叫共振 .”“当外加强迫力的频率接近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时 ,振幅逐渐增大 ,在强迫力的频率为某一定值时 ,物体做受迫振动的位移振幅达到极大值的现象叫做共振 .”《物理》第一册 (必修 )对共振的定义为 :“在受迫振动中 ,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 ,振幅最大 ,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采用“振幅增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  相似文献   

2.
李力 《物理教师》2005,26(6):41-42
1引言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中对“共振”下的定义差异很大.高中物理旧教材[1]是这样下的定义:“当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而新教材[2]则定义为:“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共振”.两种定义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意味着“共振”是振幅最大的状态,后者则认为“共振”是振幅增大的过程.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共振”?2探讨设质量为m、固有角频率为ω0的振动系统在驱动力f=Fcosωt的作用下作已经稳定的受迫振动,假定运动中所受的阻力fz=-γv,γ为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3.
高中物理第一册第311页20题(问题一)有A、B两个弹簧振子,A的固有频率为f,B的固有频率为4f,如果都在频率为3f的策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那么下面结论哪个正确:( )(1)振子A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f;(2)振子B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3f;(3)振子A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3f;(4)振子B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4f;在选择答案时,要根据这样一个结论(课本中)“策动力的频率跟固有频率相差越大,受迫振动振幅越小;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策动力的频率.”经比较3f的策动力频率接近于4f,与f相差较大.故选(2).  相似文献   

4.
华玉梅  李林 《物理教师》2012,(12):41-42
1引言受迫振动、共振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受迫振动与共振演示实验是疑难实验之一.新教材人教版物理选修3-4中采用了电动机带动双弹簧振子的装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该实验装置保证了驱动力的周期性和力度的均匀性,有效地缩短了暂态过  相似文献   

5.
不同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对“共振”的定义存在着差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旧教材中“共振”的定义为“在受迫振动中,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而现行教材中的定义为“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相似文献   

6.
1.实验装置——“受迫振动仪”的构造。如图1所示,受迫振动仪由玩具电动机D(或电唱机电动机)带动圆盘A作匀速圆周运动,圆盘的偏心轴带动连杆B,同时在偏心轴上扩展半径后固定小球M′。连杆使横梁C作受迫振动。在这个策动力的作用下,弹簧振子M在竖直平面内作受迫振动。调节电动机的电压,改变策动力的频率,振子的频率也随着改变。当偏心小球M′的周期与振子的固有周期相等时,振子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7.
加速度共振现象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受迫振动中,振动加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共振现象,称为“加速度共振”,其共振条件为Ω=ω^2/√ω^2-2β^2,振幅比通常的位移共振的振幅小,初位相比通常的位移共振的初位相大,其共振特征明显,物理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在高中物理课本中,讲到共振时,都附有如右的插图。并对共振的意义作如下表述:“当策动力的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该图表示了有阻尼的受迫振动,当f=f固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且为有限值。其实,有阻尼的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时,策动力的频率并不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而是小于固有频率。就此本文拟对受迫振动、共振等有关问题,做一讨论,供教学参考。一、受迫阻尼振动的稳态解设一质点,质量为m,除受弹力或准弹性力-kx和媒质的阻力-γ(dx/dt)作用外(γ是阻力系数,通常认为物体以不大的速率在粘滞媒质中运动时,媒质的阻力和物体的速率成正比),还受一周期性的策动力Hcospt作用而运动(H是策动力的力幅,P是策  相似文献   

9.
董井林 《物理教师》2002,23(12):7-7
人教版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物理》(修订本)第一册(以下简称旧教材)第238页对“共振”的概念是这样的:当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概念1).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一册第176页对“共振”的概念却又是这样的: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共振(概念2)。  相似文献   

10.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关于共振现象表述为:在受迫振动中,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对共振现象表述为: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同一现象,两种不同的表述,一些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频率相等"时,振幅是最大吗?弄清共振的条件,才能面对学生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最近 ,笔者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时 ,发现了一处新、旧教材中变动比较大的地方 ,那就是对“受迫振动的频率及共振条件”的叙述 ,而这种变动使新教材的叙述比旧教材的叙述更加准确 ,更加具有科学性 ,笔者见解如下 :一、新旧教材对“受迫振动的频率及共振条件”的叙述原高级中学《物理》(必修 )第一册中第 1 39面对受迫振动的频率是这样叙述的 :“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而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在 1 4 0面对共振条件是这样叙述的 :“在受迫振动中 ,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 ,振幅最大 ,这种现象叫做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学习高中物理第一册 (必修 )课本关于振动的能量这一节内容 ,我们知道弹簧振子、单摆振动的能量E等于在任意时刻势能和动能的和 ,也等于在最大位移处的势能 Epm(选平衡位置处势能为零 )或在平衡位置处的动能 Ekm,这个能量与振幅 A有关 ,振幅越大 ,振动的能量也越大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改变弹簧振子和单摆小球的质量 ,在振幅不变的情况下 ,振动的能量是否仍然不变 ?下面分别来讨论 .( 1)弹簧振子根据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Ep=12 kx2 ,式中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x为弹簧的形变量 .当振幅 A一定时 ,弹簧振子振动的能量 E=Epm=12 k A2 ,由…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诠释不同阻尼条件下的受迫振动现象,采用波尔共振实验仪开展了在不同阻尼,摆轮在弹性力矩、电磁阻尼力矩和强迫驱动力矩作用下,受迫振动的动力学实验,并利用频闪法测定动态的物理量——相位差。结果表明:不同阻尼条件下,幅频特性具有选频特性,驱动力矩角频率与系统的固有角频率相同时,振幅达到极大值,出现共振现象;共振振幅与阻尼系数呈负指数函数关系;物体振动位移变化与驱动力矩变化非同相位,共振时相位差900°。  相似文献   

14.
受迫振动是物体在外界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幅增大的现象叫共振现象.共振曲线反映的是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受迫振动的振幅随驱动力的频率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物理问答     
问:物理课本上共振的定义是: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而我们物理老师说课本上讲得不对.我们物理老师下的定义是:当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固有频率时,做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物理教材中,关于“共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诸如“物体在受迫振动中位移振幅达到最大值”,“物体的振动速度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叫做共振”,“受迫振动能量达到最大值的现象称做共振”等。显然,这些定义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但就共振这一现象而言,各种定义应是等效的。所以应将它们统一为一个准确的定义。什么是共振?就其原始意义来看,共振一词最初来源于力学的强迫振动。一个力学振动系统具有一个确定的固有频率,当系统作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就按这个频率振动;当外界周期性激扰力作用于系统时,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建立和求解弹簧振子的非线性方程,讨论了其共振时的振幅特性。  相似文献   

18.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阻尼为零时,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  相似文献   

19.
共振是物体在做受迫振动时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关于共振的定义,主要有四种版本:版本一,人教版《物理》第二册(2002版)如下描述:当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版本二,人教版《物理》选修3-4  相似文献   

20.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阻尼为零时,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