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2000年到2012年科学引文索引及其扩展数据库中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先进可视化技术对国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进行研究,绘制新能源汽车研究的知识群图谱,显示国际新能源汽车研究的主要领域、工程哲学和关键技术。通过对图谱的解读,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汽车行业一种破坏性创新出现的前奏,将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我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破坏性创新,追赶与发达国家在传统汽车技术上的差距。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框架,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对丰田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研究结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18)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加快,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汽车的普及和应用在加快社会发展,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困扰,加强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究,促进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对汽车节能技术、汽车新能源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旨在识别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机会,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与商业化方向提供借鉴参考,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研究方法]搜集反映新能源汽车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的多源数据,采用三螺旋模型,将基于改进链路预测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节点链”进行融合对比分析,得到最终细化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机会。[研究结论]验证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思想和改进链路预测的方法识别新能源汽车技术机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未来技术机会主要集中在动态无线充电技术、磁悬浮技术与自动驾驶技术的结合;通过碳化硅材料等改进的驱动技术;通过光催化等改进的电池技术;制氢与车载储氢等。  相似文献   

5.
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车辆的动力效率、控制策略以及安全可靠性。研究适合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能源汽车涉及的主要电子控制关键性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以汽车能源自适应控制巡航控制为例,对电控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能源汽车能源自适应分配的控制方案。本文的研究对于各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控技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吉 《科技风》2013,(8):104
现在对于汽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考虑到当前汽车使用汽油造成的空气污染,使得我国对待汽车动力在慢慢转向清洁的柴油、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本文在对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作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环节,列出决定其发展的技术5维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比较分析及专家打分的方式,对我国10类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指标和权重予以打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劣性进行评判,最后得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中长期技术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是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随着汽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汽车行业的重点研究课题。一些高职院校开始着力于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教学内容中,除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多地涉及到汽车生产装备和性能维护等等,以使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针对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3)
新能源汽车,简单来说,就是不使用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使用其他可再生能源作为汽车的推动力。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等。笔者通过文章对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的应用分析,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的发展路线,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技术建议以及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文章分析推动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而各行业也都开始融入环保理念。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大量的汽车会排放较多的污染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汽车行业就需要进行改革,新能源汽车就是汽车行业改革的重要标准,也是汽车行业迈向新时代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技术也层出不穷。分析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投入市场,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的研究汽车节能技术,需要深入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节能技术措施,以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考虑节能指数、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共性技术供给、政府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建立了政府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燃油汽车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补贴下限与准入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收益和政府收益作用方向相反,对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均衡价格和销量均无明显影响,政府补贴下限、准入标准及两者共同调整的结果使得汽车市场达到由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共存的均衡状态;随着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的增加,汽车市场呈现燃油汽车"消"而新能源汽车"长"的均衡状态,随着共性技术空缺度增加,出现燃油汽车"长"而新能源汽车"消"的均衡状态,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及共性技术研发和建设是补贴退坡背景下更具根本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电子技术与汽车传统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汽车技术的创新主流。汽车产业发展推动了新能源创新与技术,反过来创新也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本文探讨了基于工业4.0时代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制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配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国内的能源现状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在电池应用技术的研发上要加强创新,制定出真正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对此,本文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应用状况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开发方向,创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能源极度缺乏的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节能环保,汽车的尾气为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文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问题,然后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新能源汽车会更加轻量化,使用的电池以及驱动电机性能更加优异,这样才能达到节能减排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能源局势的日益紧张,生态环境不断地发生恶化,汽车行业与这两个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全世界汽车行业积极探索的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本文就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风扇轴向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从而改善新能源汽车散热风扇振动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车使用风险,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有大量汽车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行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可以分为技术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竞争力。专利分析是研究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优良方法。通过专利分析可以得知,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已经进入稳定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竞争力处于两极分化状态,生产企业开始出现技术创新型企业和技术跟随型企业两个主类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量不断增大,电动汽车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供电设施,所以便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深入进行物联网地锁联动型充电桩的研究与开发,让充电桩与地锁装置能够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进行协同工作,采取联动控制的措施,这样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颚蕊 《科技风》2013,(9):183+185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各高职院校也纷纷重视新能源专业的开设及发展。本文对黑龙江高职院校的新能源专业发展进行了概述,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分类、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希望能对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目前中国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多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不仅减少了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需求,而且新能源汽车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汽车尾气,而且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整体的质量也更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不断减少。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整个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来说既是一项机遇,又是一项挑战,为此必须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和维修策略进行分析,确保汽车维修行业的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