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外部短路和过放电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锂离子电池40Ah为对象,进行过放电测试;以锂离子电池5Ah为对象,进行过外部短路测试,测试结果证实了外部短路和过放电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影响很大。提出一点建议,防止锂离子电池过放电电行为发生;提出两点建议,防止锂离子电池外部短路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2.
过充电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锂离子电池在过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和温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升高,释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出现热失控现象,进而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安全事故。本研究以锂离子电池5Ah为对象,分别进行0.33和1C倍率的过充电测试,测试结果证实了过充电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影响很大。提出三点建议,防止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1)
近年来,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因其低温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安全特性高等优势受到了极大地关注。本文对比了以锰酸锂(LMO)、三元材料(NCM)、钴酸锂(LCO)、磷酸铁锂(LFP)为正极材料的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结合市场需求,分析了不同正极体系的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可折叠电子屏幕的商业化成功加快了锂离子柔性电池开发进程。文献报道的部分柔性电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可折叠化,但是其容量与抗拉伸性能较低。开发高容量、高机械强度柔性锂离子电池迫在眉睫。以二氧化锡为研究对象,采用溶胶凝胶涂覆法制备了碳纤维为导电集流体,二氧化锡为活性材料的高容量柔性锂离子电池,测试表明材料在1C电流密度下进行测试充放电性能,循环100次以后得到631 mAh g-1容量,高于目前的商业化石墨碳容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展,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sony笔记本电池爆炸召回事件和杭州电动汽车自燃事件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上升到了最高位置。虽然近几年通过改进材料、制造工艺及其结构设计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隐患。  相似文献   

6.
正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涉及正极、负极、电解质(电解液)、隔膜、电池单体、电池组等产业链领域。其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镍锰钴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磷酸铁锂具有循环寿命长、材料成本低等优势,是未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掺杂、包覆修饰、复合合成等方面。因此,本专利分析的研究边界确定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改性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技术原理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件,隔膜的性能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内阻、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影响锂离子电池隔膜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隔膜材料的厚度均匀性、力学性能、透气性、电解液润湿性、化学稳定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1)厚度均匀性:隔膜通常为二维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电池的安全性、容量、使用寿命和比能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唐致远教授承担的“大容量、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容错控制技术,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大容量、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材料的制备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性价比,绿色环保,高能密度和良好的的循环性能等特点,而锂离子负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文本介绍了目前研究较多的Co、Sn、Fe、Ti、Mo、Nb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旨在促进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发展与使用。  相似文献   

10.
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实际的应用中与传统电池相比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如放电电流密度大,容量大电压高等参数特点,目前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各种用电设备中。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使用中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锂离子电池对过充电现象的敏感度较高,所以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的选用以及电池的制造工艺和电路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来降低或避免电池使用过程的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目前,PTC型热敏电阻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保护电路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在电路中加入PTC可对电池充放电的电流、电压等技术参数实时监测,有效提高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及使用能效。  相似文献   

11.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锂离子扩散与结构应力的耦合作用是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模拟该过程中的浓度扩散和应力演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内聚力有限元方法的扩散-应力耦合模型,通过将化学能与应变能相结合,分别建立浓度场及应力场控制方程并推导了其有限元格式。以负极材料薄膜硅为例建立了二维的数值算例模型,计算了无晶界和含晶界情况下,不考虑材料损伤的电极材料中由于锂离子嵌入所引起的浓度及应力变化。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从原子尺度出发计算结构应力,丰富了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物理性质,内聚力单元在描述界面处的物理特性如浓度、应力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该模型的提出为更准确地理解锂离子电池电极中的锂离子扩散-应力耦合过程提供了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2.
锂离子电池环境安全试验部分主要规定了电池的低气压、温度循环、振动、加速度冲击、跌落、应力消除、高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安全试验项目,锂离子电池的低气压、温度循环、振动、加速度冲击、跌落试验后需要进行一次放电充电循环,以模拟锂离子电池遭受相应的应力后用户继续尝试使用该锂离子电池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12)
锂离子电池诞生距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文章采用了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为正极材料,人工石墨为负极材料,制成18650型大功率锂离子电池,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其中5C放电容量可以达到95%以上。1.0C循环300次以上仍可以保持90%以上的容量,显示电池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性能以及使用效果高于传统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电能以及质量之间的比值较高,具有良好的维持电能的作用。分析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充电特性,分析在不同环境温度之下的放电特性,对其进行分别的测试分析,可以确定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会随着电压的升高呈现恒定状态、电流会呈现下降并且保持恒定的趋势。在进行放电处理中,锂离子电池电压以及电流均会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环境温度是锂离子电池放电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共淀法合成前驱体Ni0.8Co0.2(OH)2,再通过高温焙烧制备了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O2。对材料进行了SEM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形貌近似为球形。XRD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在2.8~4.3V(vs Li/Li+)条件下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淀法合成前驱体Ni0.8Co0.2(OH)2,再通过高温焙烧制备了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O2。对材料进行了SEM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形貌近似为球形。XRD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在2.8~4.3V(vs Li/Li+)条件下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以CNABS和DWPI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专利为样本,从专利的视角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的石墨烯技术进行的统计和标引,分析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石墨烯技术的发展路线以及代表公司合肥国轩高科的技术发展路线,并从中得到一定的规律。石墨烯与锂离子电池均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为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高性能的突破带来了可能。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比较多元化,不仅可以将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利技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我国在该材料上的专利覆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LiMn2O4、LiCoO2和LiFePO4三种主要正极材料的技术研发现状和专利概况,对比国外领先企业的专利技术发展方向,为我国企业选择合理的研发领域、制定研发策略以及相应的专利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LIBs)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大量废旧的锂离子电池,这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鉴于废旧锂离子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含有可重复使用的有价值元素,许多国家已经在管理废旧锂离子电池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开发了许多技术来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以消除对环境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回收状态,并对其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沉淀法、溶剂萃取法、浸出—再合成方法、盐析法,旨在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科学研究和工业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利于回收所有有价值的组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还是以石墨为主,但是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较低(为372 mAh/g),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硅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 200 mAh/g,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材料在锂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电极材料破裂和粉碎,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并且硅的电导率不理想,也限制了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用石墨烯对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有望缓解其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差的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对于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机理,期望对未来石墨烯改性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